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观与念佛(3)

经文下面接著叙述释迦牟尼由此觉悟十二因缘,总结出苦集灭道四谛: “尔时菩萨既知无明因行,行因识,识因名色,名色因六处,六处因触,触因受,受因爱,爱因取,取因有,有因生,生因老死。忧悲苦恼,相因而生。…

经文下面接著叙述释迦牟尼由此觉悟十二因缘,总结出苦集灭道四谛:

“尔时菩萨既知无明因行,行因识,识因名色,名色因六处,六处因触,触因受,受因爱,爱因取,取因有,有因生,生因老死。忧悲苦恼,相因而生。……如是应知,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集灭,此是苦集灭道。”

并称释迦牟尼终于在后半夜明星升起的时候,觉悟成佛。“觉悟”,梵语作“菩提”,从此毕波罗树就称为“菩提树”。

上述释迦牟尼的成道故事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与象征意义。它说明:

(一)当时流行著各种各样的瑜伽派别,各式各样的瑜伽修持法。佛教只是其中的一种。佛教在广泛学习与吸取了各派瑜伽修持的特点之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修持理论。

(二)佛教修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鄙弃极端的苦行,重视理论的构建。这可以说是佛教区别于当时正统派、非正统派许多宗教哲学派别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持禅观,但他所觉悟的,不是端坐的姿势、调息的方法、控制心理活动的手段或创造出什么新的观想方案;他也没有追求移山倒海、呼风唤雨的神通。他觉悟的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也就是说,释迦牟尼所注重的是人生的终极,是解脱生死的道理。这说明从佛教创立开始,释迦牟尼就自觉地把瑜伽禅观作为建立佛教理论、佛教世界观服务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释迦牟尼佛的这种态度与当时有些修持者极力通过瑜伽追求神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佛教的瑜伽禅观既然只是一种手段,则得鱼忘筌自然成为它逻辑的结论。因此,中国的慧能完全有理由抛弃禅观,干干脆脆、直截了当地在建立佛教世界观上下功夫。

《长阿含》中有一部《种德经》,讲述释迦牟尼在瞻婆城与种德说法,主张只有坚守戒律,人才能增长智慧;同时,正因为具备了智慧,人才能坚守戒律。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就好比人的左右两手,互相搓洗,才能搓洗干净。所以比丘必须具备戒、慧这两条。

我们知道,小乘佛教主张依靠戒律、禅观、智慧三种方法来得到解脱。但上述《种德经》却只强调戒律、智慧两者的重要性。在当时普遍重视禅观的背景下,释迦牟尼在与种德的讨论中却偏偏不提禅观。这固然与对机说法有关,但也完全可以说明在释迦牟尼看来,禅观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四)释迦牟尼通过禅过得到神通,所谓天眼通、宿命通。但他没有用这个神通来为自己办什么事,而是用它思考、建立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十二因缘与四谛。释迦牟尼对待神通的这种态度在佛教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就瑜伽禅观而言,初期佛教的僧人完全遵循了释迦牟尼的传统。

初期佛教僧人的生活比较简单。他们不畜私财,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游化度日,专心于自己的修持与解脱。早期限除了定期的布萨、安居需要集体进行外,平时一般个人独处,精勤苦修。早期佛教经典《经集》这样描写当时的僧人:“坚持隐居与修禅,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从他内心深处驱散和根除一切思虑,这样的比丘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他们修持禅观的目的,主要是体察佛教的基本理论与坚定对涅槃的信念。早期佛教经典《长老尼偈》这样叙述:

“吾以四正勤,日夜勤修行。”

“且能知苦谛,集谛和灭谛。灭苦八正道,四谛皆知悉。”

“参禅不放逸,诸漏皆已断。已经得三明,佛教已履行。”

这里以四念处为例,说明禅观的目的是建立佛教世界观。

初期佛教主张三界是苦,涅槃是乐,要求人们应该抛弃三界,追求涅槃。为了说明这一点,佛教提出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忧悲恼等八苦,但八苦毕竟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并非理论的论证。于是佛教一方面把八苦归结为“五阴盛”,即人身是五蕴和合,没有常一自在的主体,由于五蕴活动炽盛,引起生死轮回;一方面又提出一切事物都因缘而成,缘熟则成,缘尽则散,都不能永久存在。由此用无我、无常的观点对世界是苦从理论上进行证明。理论、观点都属于“慧学”,属于知识范畴,并且属于宗教的知识范畴。宗教的知识论是需要用宗教的体验来认证的。故佛教又进一步要求僧人通过修定来自身亲证与体验慧学提出的上述理论,从而坚定人们对这些理论的信念。这就是四念处所要达到的目的。四念处要修行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目的是要纠正佛教认为人们一般最容易犯的四种错误认识:净、乐、常、我。南传佛教的《大念处经》说:“惟有一途可净化众生,脱离忧愁哀伤,消除苦楚悲痛,获得正法,体证涅槃,此途名四念处。”

所以,初期佛教的禅观,就方法而言主要是观想。亦即结跏趺坐,摄心定神,然后将意念集中在某一种景象上,通过对这种景象的长期地、不断地、集中地、深入地观想,诱导自己的思想的发展趋向,使自己建立起对某种观念或理论的信念。据说释迦牟尼时期,不少僧人修习了不净观之后,都感到自己的这个肉体实在可厌,于是纷纷自杀。自杀当然违反了佛教的目的,因为佛教让人们明了现实世界的痛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踏上解脱之道。正如《经集》所说的:

“那些人不知道痛苦,不知道痛苦的产生,不知道怎么完全澈底寂灭痛苦,也不知道息痛苦的道路。”“他们没有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不可能达到终极,只能陷身在生和老之中。”“那些人知道痛苦,知道痛苦的产生,知道怎么完全澈底寂灭痛苦,也知道平息痛苦的道路。”“他们达到思想的解脱和智慧的解脱,有可能达到终极,不再陷身在生和老之中。”

这才是佛教设计这些不净观等禅观观想的真正目的。佛经记载,经过释迦牟尼的教导,那些本来也想自杀的僧人认识到自杀并不能消解前世的业报,仍然要在三界中轮回。只有按照佛教的教导认真修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才平息了自杀的风潮。

初期佛教的禅观,除了四念处之外,经常修习的还有数息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即数自己的出入息。看起来中国道教的呼吸吐纳有点相同,其实不然。道教呼吸吐纳的目的是练天地的真气。佛教的数息观实际上只是禅观前一种凝神摄心的预备功夫。即以此抑制心情的骚动,集中精神,进入禅观。慈悲观,则是观想各种美好、善良的事物,抑制、消解内心的嗔怒,建立对众生的慈悲心肠。因缘观是观想事物生、灭、存在的因缘理法,坚定对因果业报以及缘起论的信念等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