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而非佛法的本身。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门,只不过是指路牌而已。 只有通过修行实践觉悟了的人才是佛法的“化身”。而未觉悟的人仍然拥有佛法 的本体,而不同的是未觉悟而已。觉行圆满的人是没有丝毫的疑虑和障碍的,在 他那里绝对不会有任何等待求证的“科学定理”。对于一个开悟的人来说,他无 论做什么都是对的。许多人不接受也不承认这一真实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的聪 明才能与他的般若智慧不一定成正比。 地球上的道理放到太阳系就不适用,太阳系的定理放到银河系也不一定成立。 譬如“吨”这个计量单位,地球人拥有一吨金子,可谓大福报了!但若把它放在 宇宙中就毫无意义了。人类的价值观、科学观只是在这个狭小的地球上暂时性的 精神支柱。他们的缘起性、虚幻性、无常性其实并不难领悟。科学家难以看破的 原因之一是他们发明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太多太多了,以致于遮盖了本来具 足的自性智慧。由于蒙尘太厚,导致人们根本就不相信有这个圆满的佛性智慧的 存在。这也是诸佛世尊应现于世宏法利生意义所在。佛法所开演的是宇宙人生实 相的无上大法,具有唯一性、不共性、永恒性。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量时空 中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除此之外的“真理”都是相对相持,相似相 续的。都是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其特征就是“生灭不断”,就是“无常”。 我们知道,牛顿是近代理论物理学的奠基人,他发现创立的物理学三大定律 (万有引力、作用和反作用力、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之积(F=ma)。直到现 在,仍然是科学界的基础理论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视野已 经冲出地球。奔向宇宙。在超宏观和超微观领域里,牛顿定理就无能为力了。於 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与旧科学相悖的新科学便出现了。故此,才使得 物理能够继续演进和发展下去。然而,量子力学就能够完全解决人们认识微观世 界的问题吗?科学家曾断言,基本粒子是最微观的物质形态,只要发现一个新的 粒子便可获得诺贝尔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处都有新粒子被发现。科学家终于 认识到这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令人震惊的是人们还发现了比粒子更小的质量单 位(夸克),更令人震惊的是证实还有比夸克更微观的质量单位存在...... 科学家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总是在一次又一次惊愕中重新认识这个世 界。如果他们去读一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则对所有的问题都会有一个全新 的认识:“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 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数学是非常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它建立在高度严密和确定的基础上,然而事 实是,许多重大的数学概念和命题,都是建立在不确定原理上,猜测和推断俯拾 皆是。例如,“无穷大”“无穷小”这一类不确定概念在数学里完全是当做一个 确定的原理来运用的。又如,“负数不能开平方”是一个数学定理,而这个定理 又反过来限制了数学的演进和发展。于是科学家们只好违背“科学”的精神。网 开一面,人为地设一个虚数(i=-1)。若非如此,初等数学就无法顺利地过 渡到高等数学。这实在是一个讽刺,这里可以看出科学家也有非科学态度和“横 蛮无理”的一面。所以,高等数学的鼻祖、英国的莱布尼兹先生曾说:“数学是 一个站在污泥上的巨人,它没有坚实的基础。”又如普朗克先生的熵定律:在绝 对温度零度下的纯水晶的熵等于零。事实上根本就没有直接测量绝对熵的方法, 这是永远也无法主宰的定律!在人类历史上,有少数所谓“科学”的卫道士,一 面大骂宗教的迷信,一面霸道地要人们接受他“科学”的迷信,佛法称之为“颠 倒见”。实际情况是:“科学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佛教认为,耩成生命的缘起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缘聚的一合 相,是“心”和“物”的统一体,是幻起幻灭的短暂假相。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由 业力的推动和牵引所形成的果报,它客观存在,但又不是真实的。非但生命如此, 宇宙万法皆是如此。许多科学家仅从生命的物质形态入手去研究生命现象,而且 最终硬要将生命现象归结为物质形态。这是“僵化的唯物论”的普通特征!尽管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但仍然 还在迷宫里转怪圈。原因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他们所选择的道路从一开始 就注定不会到达目的地。科学家一方面相信生命是由物质产生的。另一方面他们 始终无法在实验室用化学组合创造一个生命,非但生命,就是一棵草也造不出来。 在当今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科技昌明的时代,象诸如“牛吃了草可以变成奶,而 人吃了草为何不能变成奶?”这样一些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科学家却未能给予 一个满意的答复。本世界六十年代,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克拉克先生宣称:“耩成 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是“DNA”分子。(即脱氧核糖核酸)虽然如今已被科学界 广泛的认可。但问题是:生命应该由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组合而成。这是显 而易见的事实,假如一个人死了,他的“DNA”的存在,能说这个生命体仍存 在吗?又倘若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则特定的“DNA”只能产生特定的,恒一 不变的精神元素。为什么同一个“DNA”刹那间产生善念,刹那间又产生恶念 呢?乃至於千奇百怪、相互矛盾和对立的思维活动都是由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 “DNA”“制造”出来的吗?如果是的,那么它又为什么要“制造、如何“制 造”呢?可能是为了自圆其说。克拉克先生用了二十年多时间研究“精神的起源” 问题,最后他向全世界宣布:“精神不存在”(1996年广州日报科技版)! 这位科学家开始向佛教“五蕴皆空”的理论靠近了!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精神 不存在,又是“谁”在认识、研究“DNA”呢?! 科学的定律一部份是人类不完善的认识能力通过有缺陷的感官在狭小的时空 范围中用不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暂时获得的,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推敲和猜测。 所以,许多“科学结论”注定是在不断地变化、修正和消亡之中。无论科学家是 否承认,他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和认识能力(意)是有缺陷和不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