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掌握纲领,深入,诸位同修,如何深入?怎么样才能深入?关键在解行相应,解帮助行,行又解得更深,这样解行相应才能不断加深我们对於经典的领悟。所以一开头就讲到,「力行」加「学文」就是解行相应。所以在第一次讲《弟子规》和第五次讲《弟子规》,感受一不一样?截然不同,随著自己的领会,这个经文的深度跟广度都会加深加广,所以一定要落实才行。后来也有一种深刻感受,《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只要我们消归自性,都是从性起修。诸位同修,「父母呼,应勿缓」修什么?修孝心,修恭敬心,修真诚心。你每一句时时从念头上去观照,就能够消归自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们是修什么?修「礼敬诸佛」,修真正的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透过我们去解行才能够深入。 长时薰修,这个「长」是指时时要提起,读经的时候是提起,处事待人的时候,也是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样才能达到历事炼心。在历事炼心的过程,我们时时「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要怕境界,只要常常能提起觉照,提起佛号,提起正思惟,就能够在境界当中长时薰修。而「修」是修正的意思,修正行为,在哪些行为当中修正?在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去观照,其实就是身口意三业不断往纯净、纯善的方向迈进。所以「方读此,勿慕彼」,一定要把这一门好好学扎实。 在学习的过程有两个忌讳,第一个贪快,第二个贪多,当我们顾此失彼的时候就是贪多。在宋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宰相叫赵普,有一天晚上,赵匡胤来找他,他在看《论语》,皇帝就跟他说:你看的这个是我们小时候在学的东西。但是赵普回答皇上:我是用半部《论语》帮你得天下,往后我要用另外半部《论语》帮你治天下。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本经典,因为这一本就已经掌握所有圣学的纲领,只要深入了这一门,就能够真正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先生也提到,「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所以学习不可以杂,但是心上要时时把这些教诲能够提起来。 我们也会给孩子看些有意义的戏剧,还是卡通。我拿了一套戏剧叫做《牵手人生》,这是大陆拍出来的一个戏剧,拍得相当好。它是叙述到有个残疾之人,他完全没有办法行走,得了一个先天肌肉的问题。但是因为他很好学,又很希望当老师,所以他克服很多的困难,自己办起学校来。而且确实他的真诚心感动了他的太太,他的太太还从千里之外跑来嫁给他,而且他的太太每天背著他上课、下课,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他太太在帮忙。我看完那一片也真的感受到,诸佛菩萨确实在各行各业之中示现。 因为他这么样的重视教育,也教出很多本来很坏的孩子,后来还有当医生的,还有在很多各行各业很杰出的。那个当医生的,当初是整个村落里面最会打人的孩子,后来被他感化以后,他就想:老师生病,我假如有能力医治他,不知道有多好!所以这个片子,我们就希望能给孩子薰习这种立志,这种决心,还有利益大众的悲心。刚好我要拿给他们看的时候,这个孩子正在看,他们晚上已经固定在看一个片子,当我们拿给他的时候,小孩就说了:老师,「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也很受教,你看孩子很会用。 『宽为限,紧为功,工夫到,滞塞通』,学习要有耐性,要依教奉行。所以师长给我们开出来的两年打基础,我们一定要放在心上,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去,所谓「行远必自迩」。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