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三十九集)(2)

所以也有朋友反应到,他说:本来以前都读大乘经,在读的当中心里不踏实,后来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早晚念一遍,心里觉得很踏实;而且每一句每天都在对照,都在提升境界。所以很重要的信、解、行、证,当我们的

  所以也有朋友反应到,他说:本来以前都读大乘经,在读的当中心里不踏实,后来开始学习《弟子规》,每天早晚念一遍,心里觉得很踏实;而且每一句每天都在对照,都在提升境界。所以很重要的信、解、行、证,当我们的「信解行」都融成一体,那才是真正能够契入境界。我们一般可能会回答「这个我知道了」,当我们根本没有做的时候,这个还差得太远。所以「不力行,但学文」,这样会「长浮华,成何人」,往后我们面对每一句经文一定是观照自己落实的程度。

  诸位同修,我们学习一定要长时薰修,现在诸位一天《弟子规》念几遍?我感觉大家勇猛精进,饭前也要念一遍,好像睡前也都快念一遍了。一定回去以后一天最少要念两遍,早上念的时候,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把所学落实,你这样去做,警觉性就特别高。晚上回来观照一下,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有没有做?假如没有做的,要反省一下,明天再努力;早上提醒一次,晚上反省一次,一天两次。诸位同修,这帖药是中药,治标又治本,我在海口有个老师真的念了三个月,三个月以后她就出来,回故乡教书了。下一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我们可能知道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不够,随顺自己的认知去做,又没有好好听善知识讲经,很有可能就『任己见,昧理真』。比方说我们提到孝顺,很多人可能觉得什么都顺,那就误解了。当他能够读经典深入,又能听讲,他就了解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能听善知识讲经,我们才不会依文解义,那三世佛都喊冤枉。

  我们也常常听到教诲里面说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也听到「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位同修,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佛氏门中确实不舍一人,而诸佛菩萨都是众生的增上缘,缘有深有浅,所以虽是不舍一人,也要观机而行。当无缘的时候怎么办?当然要赶快结缘,有缘要让它增长,缘成熟了要帮助他成就。其实佛不度无缘之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广结善缘。我回台湾,因为比较有有机的食品,我就带了几包有机的饼干到了海口,很多家长是第一次来,我们就请他吃东西。吃人家的嘴软,最重要是修布施,让他生欢喜心,当他生欢喜心,自然缘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念念是要如何成就因缘,绝对不是去退缩。

  经典里面也有提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但是又听到「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两句有没有矛盾?所以听善知识讲经很重要,因为师长一定会把它开显、圆融,这样我们才不至於在学当中有很多不明白,可能做就会有偏颇。「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最重要是要让人求学有恭敬之心,这样他才会得到利益。假如这个朋友确实对於诸佛菩萨、古圣先贤已经有恭敬心,但是他又不知道从何问起,而我们已经体会到他的恭敬、他的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所以凡事要观机而行。当我们能够时时薰习,对於道理的理解,还有如何通权达变,就能够不断提升境界。

  《弟子规》每一句经文都有境界高下,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夫子的一段开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就有四个不同的境界,我们当然是往屹立不摇、往通权达变去迈进。比方说「凡出言,信为先」,所以不可以说谎。今天假如你遇到一个猎人,刚好之前跑过一只兔子,往东边去了。猎人气呼呼的跑过来,问你:兔子往哪里走?你要怎么说?西边!「凡出言,信为先」,你们已经过关了,往西边。很多人就会觉得,那我这样对这个猎人是不是结恶缘?其实刚好相反,结善缘。确实事事无碍,只要我们是从真诚心出来的,统统圆满。对兔子来讲,逃过一命;对这个猎人来讲,少造一个杀业;对我们来讲,我们的真诚、慈悲心都留住了,那是皆大欢喜!诸位同修,有佛法就有办法,而这个办法都是圆满,只是我们的境界还没到那里,但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努力。为什么戒律里面有开遮持犯?就是让我们懂得通权达变。

  孔夫子有一次也是刚好离开魏国,要前往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看到一个魏国的大臣正在那里大兴兵工厂,要制作一些叛乱的武器。夫子一看到马上就联想到,假如他们叛乱会有什么结果?一定是民不聊生。这个叛臣看到夫子已经发现了,就把夫子包围起来,不让他走。他就对夫子讲,他说:你要对天立誓,不把我的事情说出去,我才放你走。夫子就说:好,我答应你。军队就撤掉了。撤掉以后,夫子马上对学生说:走,回魏国,告诉他的国君。子路就说:夫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在威胁之下的信用,可以不用遵守,而且纵使我去通告,我个人的信誉毁坏没有关系,只要千千万万的人民不免於灾难就好。所以夫子可以舍外在虚幻的东西,而去成就人民真实的利益,这都是懂得如何去通权达变。所以我们学《弟子规》,每一句也都要不断把境界向上提升。

  之前在「泛爱众」,我们也学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那每个人从今以后嘴巴都贴住了。话该说的时候也得说,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在共同决策对团体重要的一些决定的时候,应该要把很多情况都反应出来,让这个决策能够做对,这也是懂得要权变。当我们是抱持著共同去完成这件事情,这分为公的心,这分真诚的心,相信对方纵使讲到他一些过失,他也能够接受。当离开会议以后,绝对不能再互相批评,而且离开以后,我们也要用平常心,你不要下次看到他就怪怪的,你怪怪的,他也会怪怪的。我们先把心平了,到时候有吃的、有喝的,第一个拿给谁?就拿给他。他就觉得你确实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在挑他的毛病。所以,这里处处我们也要懂得伺机而动去转化。

  在「入则孝」里面,我们也说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是假如你爸爸拿起来是这么粗的木棍的时候,怎么办?赶快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都是通权达变。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法』,这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读书、读经典,甚至於听经,很重要的一定要专注,专注才能定得下来,因定也才能开慧。老和尚常说,我们不打妄想,静下心来读佛经,就是在修戒定慧三学,能够不散乱,能够句句分明。当然不只读佛经,我们在念《弟子规》、在念圣贤经典也都能信守这个原则,也都在修戒定慧。而小孩学习的态度一定要从小就是正确的,当他读经的时候,头会摇来摇去,看来看去,这不专心形成,往后就麻烦了。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坐不坐得住?坐不住,这个根源在家长没有一开始就把正确的读书态度、方法告诉孩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