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22--华严经解分14十回向品之一(9)

金刚幢菩萨教导说,菩萨摩诃萨对待冤家,要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做到冤亲一如,冤亲平等。大家看看大乘菩萨修行的心理境界,把冤家也要视同亲人,这就是菩萨真正的心量。大乘菩萨,为着自利利他、自他兼利,都要
金刚幢菩萨教导说,菩萨摩诃萨对待冤家,要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做到冤亲一如,冤亲平等。大家看看大乘菩萨修行的心理境界,把冤家也要视同亲人,这就是菩萨真正的心量。大乘菩萨,为着自利利他、自他兼利,都要立大志向,都要发四弘誓愿。那么,怎么样来实现所立下的四弘誓愿呢?这就要求菩萨,在主修六度的过程中,在内以四无量心,内修己心;在外以四摄,来摄引他人。

一切诸佛,有总愿和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由其所愿广大普遍,故称为弘;自制其心,故称为誓;志求满足,故称为愿。这个四弘誓愿,是缘于四圣谛所发起的四愿。止观大意中说,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于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于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于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于灭谛,而成无尽佛道之愿。

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共通之誓愿,因此称为总愿。别愿是指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之誓愿。如阿弥陀佛有异于他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亦有十二愿。

 

其中所说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教义。这个六度,又译作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播罗弭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义音》卷十二中说: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是说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1、布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是指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持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是指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辱度(羼提波罗蜜):是指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是指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定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是指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智慧度(般若波罗蜜):是指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无明愚痴。

 

其中的四摄,是指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大小乘的通用德目。

(1)布施︰详作布施摄。将财物分与他人曰布,辍己惠人曰施;由此布施摄引众生,令归正道,故名。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2)爱语︰详作爱语摄。令他爱乐的言语,名为爱语,以爱语摄引有情使之开悟,故名。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