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落实德行教育演讲会(2004,汕头)(2)

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汤恩比教授,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孔孟学说,一种是大乘佛法。诸位朋友,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仁爱啊!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团体与团体的关


    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汤恩比教授,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学说,一种是孔孟学说,一种是大乘佛法。诸位朋友,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仁爱啊!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团体与团体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出现什么问题啊?冲突啊!真正能解决的方法在哪儿?就在这个仁厚的态度。所以汤恩比教授才会斩钉截铁,在他几十年的哲学生涯当中,讲出这一句恳切的话来。仁啊,中 国文化,文字也是中国文化,仁是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这个字是会意字,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和想到别人,当每一个人的态度提高起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请问人跟人能冲突吗?国与国能冲突吗?真正的问题,不在冲突,而在思想观念,这是根本问题。中国圣贤的教诲,延续了四千多年都被印证,是真实不虚的教诲这不是我们自吹自擂,所有外国顶尖和有智慧的人,也都是这么讲的。

    诸位家长,要珍惜老祖宗的智慧,绝不能再浪费,我个人体会很深,因为我从事教学,我教了孩子一两个月《弟子规》,感受到这些教诲对孩子一辈子都受益,所以我马上开着车去找我的结拜大哥,我一边吃饭一边把《弟子规》打开,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讲这一句话对孩子多重要。(他有一个女儿读小学二年级,一个读小学四年级。)讲到一半,我突然悲从中来,就哭起来了,他被我吓了一跳。结果等情绪平和下来,我大哥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人 讲成这样子。后来我就跟他说明了一下,我说我刚刚讲到一半,突然感触到我的人生,假如在小时候,老师肯教导我这些教育,我的人生肯定少走很多冤枉路,走了冤枉路还不打紧,因为不懂做人做事,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又不知道做了多少错事,伤害了多少人。伤害别人,不是对不起就没事了,裂痕可能只能合起来,但是还留下一个痕迹在那儿。《弟子规》说:「父母教,须敬听。」当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谦地去领受,而我们这一代没有圣贤教诲,常常就给父母顶回去了。这一顶回去,哪知道父母的心有多伤心,这些事做下去之后自己很后悔。

    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的姐夫要来迎娶,因为我是独子,所以我去帮我姐夫开车门,拿了一个红包,看看还不少。我把他带上来,上来之后有一些礼仪。礼仪当中最后一个就是要拜别父母,最后姐夫领着我姐姐,跟我父母行三跪九叩首。当我的姐姐第一拜拜下去之后,我父亲的眼泪马上就含在眼里。我马上就感受到,我父亲的一种心境,我的眼泪跟我父亲是瞬间同时流出来,我在当下体会我父亲的心情,好不容易啊!一个女儿拉扯那么大,多少的付出多少的担忧,多少的关爱,今天好不容易帮她找到一个好归宿,一个为人父母为子女操了多少心啊!我们有没有去体会过?当我这个感受很深刻的时候,我在我的内心告诉自己,从今以后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很重的话。而《弟子规》从小就教导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对父母讲话的言语态度,从小就要扎根,要有恭敬存心。我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因为好多事是不能从头再来的。

    所以带着这个遗憾,我们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再有这种遗憾;我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的人生再有同样的遗憾。曾经有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问我,他说:「蔡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努力去弘扬中 国文化?」我给这个孩子的回答是:人生要有良心,自己该做的事要勇于去造福更多的人,不能再让自己人生的遗憾在别人的身上出现。所以我们既然知道孩子一生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也知道中 国文化真正能够教育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深入中国圣贤的教诲。

(三)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礼记》是中国十三经当中一本重要的经典。经典开头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学记》。《礼记·学记》,(诸位朋友有听过《礼记·学记》的举手,不多,好,放下。)这一篇是中国最精辟的教育哲学,但是几乎所有师范院校的 导师,没有听过或真正读过这篇文章。而当你真正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一定会拍案叫绝,原来西方讲的那些心理学理论,我们的老祖先在几千年前早就说过了。所以不要再媚于西方,要重新审视中华几千年的智慧文化。

    《礼记·学记》篇,开宗明义讲了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诸位朋友,什么叫教育?有没有家长说说看?我常常问家长:什么叫教育?他们常想半天答不上来。我就跟他讲,我说你今天走到乡间小道,看到一个农夫在 那里种稻子,很辛勤的在那里种稻子,你走过去告诉他,请问怎么种稻子?他要不要回答你,「你给我半个小时,我想一下再告诉你」。会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什么,因为那是他每天都在做的事,他熟得不得了,该什么时候播种,该什么时候收割,他一清二楚。因为他每天都在做。好,诸位家长,你有没有哪一天跟你太太请假,跟你儿子请假说:「儿子啊,今天我不做你父亲了,给我休息一天。」有没有,有没有这样的家长?哦,没有。你一天都没有休息,你做了多久啊!你少说也做了好几年。我们做了好几年,每天在干的事就是教育孩子,结果别人问我们怎么教育?什么是教育我们答不上来。诸位家长,你这五六年来播的是什么种啊?播了五六年没有一天不播种啊。你现在已经在收割了,你收到了是什么米啊?收到了是什么麦啊?所以为人父母不能不学啊,孩子不是一生出来我们就会教他。《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当父母要常记「教不严,师之惰」,要学为父母、学为人师,人生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当你是为人父母的时候,你最重要的人生使命就是要把孩子教好。中国老祖宗对教育的诠释非常清楚,而且都是一句话就给讲透了。外国人写一本书里面的道理,中国人一句话就把它概括了,我不骗你。

    教,教育的教是什么意思?在《说文解字》当中,「教」叫「上所施下所效」,所谓上行下效,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核心讲出来了,叫做以身作则啊。「育」,不是给他一大堆知识跟技能,育是以做人为根本,让他心善、语善、行善。所以教育两个字,我们把它并起来看,就是父母老师要演出善人的榜样,要教出圣贤的道理,那你就是在教育一个好的学生、好的孩子,教导孩子善。所以我们要打从心里相信一个事实叫「人之初、性本善」,你不相信孩子有本善的心,你就不能全心全意去栽培他。你可能栽培,拉他一 两把,一碰到困难,你会说:「啊,真不受教。」就把他放回去了。你这个信心要建立,而且说实在话,你对孩子的信心还是其次的,你对谁的信心最重要?对谁啊?对自己啊!你骨子里都不相信自己是「人之初、性本善」,你能教出你的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吗?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孟子也期许我们「舜何人也」,大舜是何人,「予何人也」,我们是何人,「有为者亦若是」,只要你有决心去当一个善人,你的德行也像大舜一样,这个信心要从自己发出来,进而对孩子也要有这个信心。所以教育里面有两大主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