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学佛者的人生态度(2)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曾讲过一个比喻,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好比一头盲龟一千年从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这时正好遇到一块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个洞,盲龟的头恰巧从洞里伸出来。这个有多么难。而听闻佛法以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曾讲过一个比喻,听闻佛法的机会就好比一头盲龟一千年从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这时正好遇到一块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个洞,盲龟的头恰巧从洞里伸出来。这个有多么难。而听闻佛法以后,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修持的路,就更难了。找到了这条路,深信不疑地走下去,是难上加难。那么多人比我聪明,可是他们没有去走这条路,我觉得很可惜。

修习生活禅,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念诵。像老和尚说的,晚上念《金刚经》,可以获得智慧,可以很清醒地观察到我们这一天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早晨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可以知道这一天应该怎么做。这样下来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智慧的启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定力。

见地和修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证悟到那一步,见地是很难究竟的。同样没有见地的指导,证悟也是空中楼阁。所以为什么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因为我们在奉献当中能够更好的觉悟。佛经上还有一个故事:有兄弟两人住在一条大河的某岸,一天弟弟看见哥哥愁眉不展,就问他怎么了。大哥说,“你看到河的对岸多么美丽富饶,我想过去。”弟弟很支持。可是哥哥却不会划船。弟弟说,“那好办,我会划船,我送你过去。”然后弟弟就驾船送哥哥过河。风浪很大,弟弟划船很吃力,但是他想,千辛万苦也要把大哥送过去,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他们终于到了彼岸。哥哥到达了理想中的乐土,弟弟突然发现自己也到了乐土。这个故事很难翻译,音译过来就叫波罗蜜。本来弟弟明明是要渡人的,但同时他自己也得渡了。彻底的觉悟在最初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一面要觉悟自己的人生,一面要奉献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导,按照祖师的教导,身体力行地,尽最大的力量去奉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就能获得智慧。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再谈一些自己的体会:第一是对佛法的认识,第二是我们应该了知世界的规律,第三谈一点具体的人生态度。认识佛法,了知规律,首先要了解因果,深信因果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以及怎样去做。其次我们要体会生命的无常,生命苦的本质,这样才能发起了脱生死的愿望。可是真能时时刻刻这样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很少会想到有一天她也会老,会长皱纹,生命结束的时候,她的遗体也会冷冰冰的,会腐烂。平时我们很少将死亡与自己联系起来,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法国人萨特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对死亡的觉醒会让人产生许多深刻的思考。佛陀已经把人生许多的规律都告诉我们了,比如说无常、四圣谛、八正道,我们要认真地去学习。

人们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超越了繁忙的世俗生活之后,发现世界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个世界特别好,不苦。但是有些人在经过深刻的思考以后,会发现我们面临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然后他会去寻找一些解决办法,去寻找一个也许是记忆中的世界,也许是想象中的世界。我想,这个世界可能就是当年佛陀祖师们给我们种下的那颗菩提种子。我们在经历了沉沦和痛苦后,在彷徨之中,又在内心中寻找它的慰藉和指引。

第二个阶段,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个世界都是匆匆的过客,生命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比如说财富、身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无法带走。即便是年轻的时候,身体也会出卖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兴高采烈地打算去行脚,想实践一下古德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作略,结果到了路上还是发现很累,坚持不住就打道回府了,根本不是开始那种豪气干云的情怀。怎么会这样呢?就是说我们自己一切都作不了主,自己说了不能算数。这个时候,就不再贪恋世间的东西了,贪恋了也没有用。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太子,但是他弃位出家,因为他了知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自己把握不住的。这一步,很多人只要深刻地思考,都能领悟到。这是第二个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人们就能稍稍放下一些了。这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经过比较,觉得这个不够好,要去找更好的东西,是简单的放下。下一个阶段就是上路。就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个生命问题。我们的祖师们、法师们天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怎么上路。

在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把无常误解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把放下一切呢,理解为是要对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整天坐在那里,只想着自己该怎么解脱。当然能够思考这些问题也很好,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且,只顾自己,也无法达到解脱的目的。老和尚告诉我们,这个时候就是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就是指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世间的生活。其中关键的环节有两个,第一,就是要有悲心。第二,就是要有智慧。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布施和忍辱来对治贪嗔痴的烦恼,以菩萨的六度法门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培养定力,从而证得究竟的智慧。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我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指上大学,而是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境界。在我看来,学习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二个就是获得生活的能力。西方有两种素质教育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是潜在的,教育只是把这些潜能开发出来,所以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对小孩就比较放任,使他的天性能自然流露,这在过去是比较流行的;另一种观点是从我们东方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总结出来的,认为人的能力、认识、思想和各种行为的方式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教化的。古代文明中有很多宝藏,如果我们能把它们开发出来,深入地去学习,就如同和历史上的伟人们在交流。人类为什么能比其他的动物更高明些呢?就是他可以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获得长期历史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从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从前一种教育中,我们能培养出创造的能力。创造性可能会带来财富,会带来新的技术。可是如果想要获得人生的一些真谛,了解怎么样才能幸福,则主要是靠后一种方式的育化了。人的财富和才能,不一定能给他带来幸福,有时候反而容易把一个人的我执培养起来,这与获得幸福获得解脱的境界是背道而弛的。所以我说,获得幸福的能力主要靠后一种教育方式。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地超越世俗的局限和执取,就能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