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6集(4)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古代这个『诸父』是指叔叔、伯伯,也都是跟我们父亲平辈的长者,叫「诸父」。堂兄弟、表兄弟就是诸兄弟。我们要去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这些长者都曾经抱过我们,这些长者都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古代这个『诸父』是指叔叔、伯伯,也都是跟我们父亲平辈的长者,叫「诸父」。堂兄弟、表兄弟就是诸兄弟。我们要去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这些长者都曾经抱过我们,这些长者都是时时在心里面祝福着我们,希望我们往后会有好的成就、好的人生。对于这些长者的爱护、长者的祝福,我们也要放在心上,往后自己有所成就,当这些长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主动去付出、去关怀,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氛就会非常和乐。

  除了要尊敬这些长者之外,其实当我们长者的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所谓爱屋及乌。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女士叫章佳英,因为从小父母就双亡,她也感受到一个孤儿的辛苦。后来很不幸,她三个哥哥也相继去世,三个嫂嫂也离开,留下了一些子女。她就没有结婚,全心全意照顾她的甥侄辈,这样的精神,也让我们相当感动,能够放下自己,提起对兄弟的情义。我在教书的时候,也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家长,她是学生的姑姑。因为她的哥哥已经去世,她的嫂嫂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所以她找对象有个标准,就是一定要带着她两个侄女她才肯嫁。后来她就没有出嫁,亲自教养这两个侄女。所以我跟这个家长在讲话的时候,她谈到这个过程,我整个人都很感动,当场眼泪都快掉下来。确实人用情义、恩义去演他的人生,都会让人家非常尊敬。

  这个「诸」,我们再延伸开来,用一个平等心,就是侍奉所有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恭敬;侍奉别人的兄弟、长者,也像我们自己的兄弟、长者一样恭敬。其实学佛,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引业是什么?是平等心,我们就在境上去锻炼。《孝经》里面有提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你尊敬别人的父母,谁最高兴?他的孩子最高兴;敬其兄弟,则弟悦;敬他的领导人,则底下的部属也很欢喜。「敬一人,则千万人悦」,当我们对他的父母恭敬,他所有的孩子、亲友跟我们的关系就很融洽。所以人际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当我们懂得尊敬他身旁的每一个人,自然能够赢得别人对我们的尊敬。

  许哲女士,她是把全世界的人都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来看待。她也提到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可能吃一餐、吃两餐。而且她做饭的时候也很简单,有没有炒菜?没有炒,她直接烫一下就吃,有时候就直接生吃。其实这样吃才能真正吃到食物的营养,当我们用很热的火在炒青菜的时候,诸位同修,你们有没有听到,当你把菜放下去,维他命C就跟你说「主人,我走了」;维他命B也跟你说拜拜,都在这个高温之下流失掉。因为维生素怕热、怕水,你把这些菜一直泡在水里面泡太久,它的营养也跟着水溶在一起,怕水、怕光、怕热。

  饮食方面她非常的简单,连穿衣服也很简单,她说她没有买过衣服,都是从垃圾桶捡起来。当然在新加坡,从垃圾桶捡起来的衣服有没有破洞?可能也没破洞,很多人可能退了流行,衣服就丢掉了。除了对衣服非常节俭之外,其实许哲女士这么做,也是相当替人着想。一来做个好榜样,二来因为她去探望的这些老人、这些家庭,他们的家庭情况好不好?不大好。假如她去探望的时候,都穿着高级的旗袍,这样好不好?去的时候,人家很有压力,都不敢靠近你,深怕手给你摸脏了。假如我们当大官,每次都穿着非常体面到这些贫民窟去,他们有什么感受?觉得很有距离。许哲女士就穿着这么简便的衣服,跟他们差不多,感觉亲切。当我们在影像里面看到,只要许哲女士走进他们的家里面,他们的笑容好像在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至亲,自己的亲人一样。「事诸父,如事父」,要有这样态度。

  在晋朝,因为处于国家比较动乱,那时候五胡十六国,很多时候常常都要搬家,迁移。晋朝的祖逖,那时候他带着好几百个亲人还有邻居,一起要搬到淮泗这个地方。在这个搬的过程,因为他们家里比较富有,他就把这些车统统都给老者来坐,自己家里的食物、医药都统统奉献出来,他自己用走的,徒步行走,非常有道义。后来生活稳定下来,皇帝对他也非常看重,封他当刺史。他当了刺史以后,就开始对人民的生活好好的去改善、去努力,对他们的农事,还有整个街上常常会有些白骨,因为战争,他就主动把这些白骨都安葬好,还帮他们做祭祀的礼仪,所以人民对他非常感谢。

  由于他非常有志向,希望把晋朝失去的土壤能够把它再复兴回来,由于他有这样的志向,也顺利的把晋朝失去的土壤恢复回来。诸位同修,我们也要有志向,中国文化退丧,佛法衰微,我们当佛弟子、当炎黄子孙也要立定这个志向,要把它真正能够再发扬光大。怎么发扬?就像祖逖一样,时时替人着想,把经典演出来,做的都是仁义之事。后来有一次跟这些乡里的长者一起吃饭,长者站起来对他说: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能够再遇到你这种再世父母,我们这一生死而无憾。所以,一个人的真诚能够感人至深。后来祖逖去世了,乡里面的人都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如丧考妣,非常难过。所以诸位同修,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什么时候看得出来?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鼓掌,很多人放鞭炮,我们这一生有没有成就?有没有价值?就没有。但是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很多人感念,很多人伤心,很多人念着我们给予他们的帮忙、协助,这一生就活得相当有价值。所以,要用我们的真心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