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刚好我送了我们中心的老师离开,在这个离开的过程,我看着她们的车子,发现有一位女老师的裙子没有拉进去,就夹在门外面。我马上打电话通知她,说你的衣服露在外头,赶快拉起来。结果她们听了以后很感动,代表我们是送着她们离开,才会发现衣服掉在外面。有个幼儿园的家长,每次到幼儿园接孩子,学校的老师都是送他们出门,目送他们离开。这些家长每次到幼儿园都觉得很感动,备受尊重,所以敬人者,人恒敬之。当我们都很有礼貌,处处替对方设想,相信人与人不会有磨擦,只会有互敬互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大家一起念一遍: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因为长者叫我们坐,可能会考虑到整个坐位的问题,当长者觉得我们适合坐那里,他叫我们坐,我们才坐。不然到时候坐在不该坐的位子,要再叫我们起来,也觉得有点尴尬。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到幼儿园去上课,也学了这句教诲。有一天她的父母还有外婆带着她一起到公园去,孩子坐在一个高凳子上面,她的父亲在那里看报纸。突然外婆走过来,这个小女孩跳了起来,因为太高了,跳下去的时候,脚站不稳,就跌下去。她的爸爸还有外婆就赶快过来把她扶起来,他说:你怎么跳起来?这个小女孩就说「长者立,幼勿坐,外婆来了,我要让坐」,所以她马上跳起来。她爸爸听了以后,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看孩子三岁多就懂得让坐,他自己在那里看报纸,根本就无动于衷。所以小孩子很单纯、很好教,往往在跟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撞击,很好的一个推力,因为总不能做得比孩子还不好。 这个「长者坐,命乃坐」,长者叫我们坐,我们再坐。但是也要观察情况,不可以死守这个道理。因为有一次刚好深圳的李老师跟着我一起到香港去讲课。胡居士就跟李老师在谈话,站了很久,胡居士就坐了下来。坐下来以后,这个李老师因为「长者坐,命乃坐」,胡居士是长辈,没有叫他坐,他就一直站着。结果因为他太高了,胡居士头就一直这样仰着,头很酸,说:你赶快坐下来,我的头很酸。这个时候要通权达变,当长者他的头已经仰得那么难受了,我们要赶快坐下来。所以,学经典要懂得活学活用。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的态度,应该注意到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反而听不到,就增加长者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跟长辈讲话,很多很大声,甚至于是孩子一堆在旁边游玩,长者正在谈话,声音大得不得了。父母就说:小声一点!孩子确实小声了,维持多久?可能过没多久:小声一点!一下子又忘了,结果长辈就说:算了算了,别管了!一开始不管,到最后养成习惯就很难导正。所以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抓住原则,用耐性把他们引导正确。中庸之道事实上也就在与人相交往点点滴滴当中,所以声音不可太大声,也不可太小声;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你礼貌太过,可能就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孩子讲话确实要训练,所以我们每个礼拜跟小孩上课,都会叫他们上台来,看看这个礼拜做了什么孝行,起来报告。孩子一走上来,站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就一定要握着桌子,他才觉得比较有安全感;有的站的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边讲话,手还会摇来摇去。这都要透过实际让他常常做,他的整个稳定度就会提升上来。当他讲话讲得太快,我们要很有耐心:来,慢慢讲,一个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在海口有个小女孩很内向,我们也是让她常常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以后,她母亲有打电话给老师,说她女儿去参加朗诵比赛还得奖。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台的机会一定都会有,在公司里面也很可能要上来报告,与人都有交谈的机会,所以言语的训练不容忽视。孔老夫子的教学,德行摆在第一位,第二位,言语的态度、言语的方式,都很重要。我们看看《弟子规》从头到尾,教导讲话的态度、讲话的方法教了多少?都快要占三分之一的分量。 下一句经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当长者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赶快快步向前,不能长辈叫我们,我们还大摇大摆慢慢走,这样就失礼,就赶快走向前去,「进必趋」,不能让长辈在那里等。离开的时候,你总不能说「爸爸,我走了」,一转身就离开了,这样也有点失礼。应该说「爸爸,我走了」,稍微看着父亲,慢慢往后退几步,再离开。所以这些细微之处,都是从内心的恭敬流露出来。 「问起对,视勿移」,长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不可以飘来飘去,应该专注看着对方,听对方讲。这个态度也一定要训练,我们看到现在小孩很多心定不下来,你在跟他讲话,讲没几句,他的注意力都飘来飘去。当下你要很坚持,让他看着你把话听完,听完以后你还要问他,刚刚爸爸讲什么?刚刚老师讲什么?讲一遍给老师听。这样就会训练他,一来要专注听人家讲,二来要有恭敬之心。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