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4)

「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这是安士先生教导我们,念念都与善相应的话,「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这不难做到,这就是性德。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一不是二,众生同一自性,佛法称为法

  「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这是安士先生教导我们,念念都与善相应的话,「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这不难做到,这就是性德。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一不是二,众生同一自性,佛法称为法身,所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法身是相同的,是一不是二、不是多,所以叫做万物一体。这个在理上我们能理解,但是没证得,为什么没证得?因为有我执,有个我在,就障碍了证得法身。我们怎么样去修?就通过这样修,念念都发起善愿,利人利物,慈悲一切,把我们的心量扩大,不是只想自己一身、一家,而是想到天下万民,进而想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你看你的心量就跟法界合一了,不知不觉你就证得法身。所以利人正是自利,自利者其实是害己。安士先生下面有一段评论,这是「按」,他说「此特世间之善愿耳」,这是前面所说的,是世间的善愿。「何则」?为什么?「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所以为什么称它为世间善愿?这是因为人有迷悟之不同,所以就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不同。如果我们只知道有一生,不知道有三世,过去多生,未来也有多生,我们不知道这个,这叫迷,对宇宙人生真相不明了这叫迷,这就叫世间的,你是善愿,这是世间善愿。

  「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如果只知道有今生,不知道有来世,往往会有这些担心、顾虑,这一生做这个善事力所不及,达不到,这么一想就退心了,善愿刚生起来就没有了,就退掉了,就不能够保持念念与善相应,只是第一念善,后头就变不善,退掉了,所以时时之方便就做不到。倘若我们能知道他生后世,今生做不到,来生有愿必遂,遂就是成就,有愿必成,你要相信这一点,你的愿就不会退了。下面说「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世间善愿仅仅局限在人道里面,我们讲六道众生,他只是六分之一,这很有局限性,不能够达到天,道家讲仙,仙道达不到,因为他这个概念里没有,我们讲井底之蛙,他看到天就像个井口这么大,不知道这外面还有无量的世界,所以心量就小了,小了这个善愿就小,所以心量要扩大。有天道、有修罗道、有地狱道、有饿鬼道、有畜生道,加上人道,总共是六道众生,我们都要希望一切众生得到善、得到福。

  「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即使是我们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到涵盖六道众生,念念都希望六道众生得到福利,这能不能够说出世间?也不能,这还是世间善愿,六道众生还叫世间,它不能叫出世间,所以还不能圆满。为什么?因为六道众生的福报最好也不过就是人天小果,就是你在人道享福,你在天道享福,仅此而已,你不可能再超越,这个福享尽了还得堕落,而且六道轮回里面,到三恶道的因缘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这个很麻烦。要怎么办?要出离六道,这才能得到究竟的福利。所以这里讲要拔去一切生死之根。在六道中的众生都免不了生死,即使是寿命最长的天人,那是无色界里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他们的寿命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一个大劫等於十二点七亿年,也就是这个娑婆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这叫八万大劫。你想想这个时间有多漫长,但是也免不了生死,他八万大劫寿命到了,定功失掉了,他还会堕落,而且一堕落往往都摔得很重,可能一下就坠到地狱道,所谓登得高摔得重。所以六道当中没有幸福可言,佛在经里面讲叫三界火宅,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就是六道,都是火宅,就像一个房子烧起火来了,你还在房子里乐,乐什么?太危险了,赶紧出去,所以要拔生死之根。生死之根是什么?就是贪欲,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来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投生的都是因为爱欲,爱欲愈重他的生活层次愈低,三恶道爱欲就比三善道要重,因此把这个拔掉,六道也就出去了。

  「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大智慧人他是个明白人,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知道三界六道不能够居住,虽然身还在六道当中,但是心已经发起出世的弘愿,这个弘是弘大,这是出世的大愿。出世大愿一般佛法有讲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叫四弘誓愿,它能帮助我们出离生死。为什么这四弘誓愿发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出离生死?因为刚才讲的,生死是因为贪欲而来,贪欲的根本是执著我,叫我执,有我就有贪,你看它就障碍了我们回归一体的本性,在这一体当中就硬生生的分起你我对立,那叫妄想,不存在的却偏偏生起这些妄念,分自分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就有生死、有轮回,有这些因果相续。我们现在如何把我执放下?放下我执不容易。小乘的方法,要靠定功,要修定,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阿罗汉的定要修到九次第定才能出生死、出六道,如果还在第八这个定那还是六道里面的,那是四空天人的定,那个不行,还出不去。你想想修这个定功出生死轮回不容易,太难了。大乘菩萨教我们怎么样破我执?这个方法巧,让我们发起弘愿,不要想自己,想的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就是帮助的意思,我要帮助无量无边众生,我不想自己,只想众生。那我自己在哪?我自己没有了。你看没有了我执就断了,自自然然三界六道就出去了。大乘这个方法很巧妙。因此修行,佛让我们首先得发起弘愿,要广度一切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核心,四弘誓愿核心在这里。底下三句,这是你发了真实度众生的愿自然去做了,首先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了才能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断烦恼是自利,学法门是利他,自利利他都圆满了那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誓愿也圆满了。真正成佛众生也就度尽,你第一愿就真的圆满了。所以修行的动力是为度众生,真正有发起为度众生的弘愿你肯定努力断烦恼,你会认真学法门、修佛道。

  安士先生他的注解当中说,「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每一句话真的妙义无穷,我们这里只能够简单的说一说。「人能体会四语」,就是如果我们能体会这四句话,「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这是讲什么人是真的菩萨?能够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天二十四小时念念都跟这个四弘誓愿相应,这个人就是菩萨。所以菩萨首先要发起这个愿,这个愿要真实,不是口头上的。我们内心里真的为众生牺牲奉献,我在这个世间来做什么的?就是来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首先帮助他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他才能离开苦难,离苦得乐,进而帮助他破迷开悟,提升灵性,最后转凡成圣,他也成佛了,我的帮助才能够停止,念念都这样想。所以菩萨来这个世间做什么?他做的工作就是教化众生,因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都要通过教化才能实现。教化有身教、有言教,他要这样去做。身教是给众生做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教是当众生请问的时候要跟他讲解、开示。念念都是这样,这就是菩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