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五集)(3)

我记得我在第一次到新加坡拜会我们的师长 净空 老教授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老人家做什么事情都是循规蹈矩,很有秩序,有条不紊,从衣服穿著到他的一举一动,乃至杯子、碗、书本等等这些用具,该摆在什么


  我记得我在第一次到新加坡拜会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老人家做什么事情都是循规蹈矩,很有秩序,有条不紊,从衣服穿著到他的一举一动,乃至杯子、碗、书本等等这些用具,该摆在什么地方都摆得非常的整齐和有秩序。那天末学的母亲带著我一起去拜见老师,在一起喝茶,我就在留意观察,老人家用一个纸巾,用了好几次的纸巾,每一次都把它叠好,这一个纸巾不是用完之后就把它拧成一团随便乱扔,而是一点一点的用,用完之后就把它叠好,叠好以后就放到旁边,整整齐齐。这是他完全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这就是性德流露,人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是说人他不守这些规矩,这可能是社会后天的污染,自己生活放逸,行为放逸,圣人才给我们制定这些规矩让我们遵守,让我们遵守的目的无非就是让我们回归到本善上面来,恢复我们的性德,等你恢复性德以后,你自然所做的就合乎规矩。就像孔子他老人家讲的,他到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他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可是样样都合乎规矩、合乎法则,为什么?因为这是性德流露,完全是本善起作用,不需要特别加意念去遵守规则,他都自然而然把这个规矩表现出来,这就是圣人,完全恢复性德。在没有恢复性德之前,我们凡人必须要遵守规矩。所以圣贤的教育就很重要,圣贤教育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包括人伦的关系,伦常,伦常也是一种法则。

  儒家讲的五伦关系,这个五伦关系它也不是人为制定的,也不是周公规定一个人要有这种五伦关系,它是人自然就有的。你看他一出生就会面对父母,他就有父子的关系,他也自然就有兄弟的关系、有君臣的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将来有夫妇的关系,还有朋友的关系,这些完全出乎自然的。圣人教导我们要守著伦常道德,在五伦关系中守住十义,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长惠幼顺,就要遵守著这个义务,伦常关系才能和睦。这种义务、这种规矩他也是本来应该这么做的,也是本善。所以如果把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批判成是过时的东西,不合时宜,他心目中没有法则,社会就一定会乱,伦常一乱,真的父不父、子不子,做父母的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做儿女的不知道如何做儿女,家也不宁,社会自然就不安定。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恢复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把我们的古圣先贤重新端出来、请出来学习效法。

  真正遵循圣贤之道来生活,实际上不仅是人伦的关系处得很好,社会很和谐,而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和谐。现在你看看我们所面临的是地球的灾难,地震、海啸、风灾,种种的灾难好像一年比一年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的冰加速度融化。这些都是什么?破坏自然,为什么?因为把法则给破坏,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要遵循著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相处,要爱护大自然,这样才能够维系健康的、持久的地球。现在地球之所以变得这样的千疮百孔,很多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气候的反常其实都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自私自利,是一种贪图利润,追求欲望的驱使下造成的,那些都不符合圣人所说的法则。圣人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温就是温和。良是善良,善待一切人和善待环境。恭是恭敬,恭敬不仅是恭敬人,也恭敬大自然。俭就是节俭,生活不要求豪华、享受,豪华、享受会使这些大自然的资源加速度的被消费。让是忍让、礼让。如果人能够遵循著这些行为规范,大自然也不会对我们有这种报复。所以如果人有这三恶,要挟君上、要挟领导,或者是批判圣贤之道,批判孝道,这种三恶就是造成社会大乱,这都是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看到的。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章,这一章「五刑章」我们就学到这里,第十二章是「广要道章」,我们来先把本章的经文读一下: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这是「广要道章」。在北宋邢昺的注解《正义》里面他讲到这章的一个宗旨,《正义》是这样说的,「《正义》曰:前章明不孝之恶,罪之大者,及要君、非圣人,此乃礼教不容。广宣要道以教化之,则能变而为善也」。这是讲到承前启后,前面「五刑章」所说的是不孝之恶,这是最大的罪,「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而且讲到要君,就是要挟领导的,批判圣人、圣贤的,这都是礼教之所不容,不符合礼教的。现在要反过来,「广宣要道以教化之」,就是应该大力的宣扬圣贤之道、宣扬孝道,广是广泛,宣是宣扬。要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孝道是至德要道,来教化大众,使大众能够转恶为善,从恶变成善,这是「广要道章」它所讲的,这是宗旨。所以用「广要道」,广就是广泛的、详细的来说明。因为本经的首章「开宗明义章」就提到这是至德要道,但是只是提了一个名相,没有详细的说明。这是下面《正义》讲的,「首章略云至德要道之事,而未详悉」,这就是第一章「开宗明义章」,只是简单提到这是至德要道,说孝道是至德要道,但是没有详细的讲解。所以「於此申而演之,皆云广也」,在此地第十二章就是详细演述来说明,所以用广字,「广要道章第十二」。下面一章是「广至德章」,再下面一章是「广扬名章」,这也是第一章提到的扬名显亲,这都是详细说明。

  「故以名章,次五刑之后」,这是讲到为什么这一章放在「五刑章」之后。因为首章特别说到至德然后是要道,把至德放在要道之前来提,这里是要道先於至德,第十二章是「广要道章」,到第十三章是「广至德章」,为什么反过来来开解,先讲要道再讲至德?「谓以要道施化,化行而后德彰」,所以要道就是要用这种圣贤的教育来进行施化,施是布施、推广,化是教化。化行,大众因为接受圣贤的教育而转化,而后德才能彰显,所以至德放在要道之后。「亦明道德相成,所以互为先后也」,所以要道和至德这是相辅相成,它也可以互为先后,所以在第一章,至德在前,要道在后,在此地,详细说明的,就把要道放在前,至德放在后。我们来看本段经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玄宗皇帝注解说,「言教人亲爱礼顺,无加於孝悌也」,这是注解得很简单、直截。「子曰」就是孔子说的,这部经从头到尾都是孔子的叙说。他说「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希望百姓都能够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和睦共处,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孝道。「教民礼顺」,要教导大众能够知礼、能够和顺,「莫善於悌」,最好教学就是教悌道。我们看到现在确实有不少的媒体已经意识到媒体教育对於和谐社会的贡献,就像山东电视台专门有一个「天下父母」的栏目,是专门讲孝道的,确实找到的这些事例都十分的感人,这就是推广孝道,教民亲爱。孝道真的能够转化人心,而且转化的非常的迅速、非常的有效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