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集)(5)

下面我们看《正义》里面有一些话,这些议论都非常的好,我们节取出一些片断来进行学习。「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这句话是讲到礼乐,先导之


  下面我们看《正义》里面有一些话,这些议论都非常的好,我们节取出一些片断来进行学习。「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这句话是讲到礼乐,先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乐它是能帮助人治理身心,所以要说礼乐。《诗》、《书》就是《诗经》和《书经》,敦就是遵从。我们提倡礼乐的教育,又遵从《诗》、《书》,《诗》、《书》里面都给我们示出好恶,这个善恶都从《诗》、《书》里能够看到,这叫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也是陈说德义,《诗》、《书》里也把德义讲得很多。这里说的,「《诗》、《书》,义之府也」,《诗经》、《书经》是什么?是义之府,府就是我们说的宅府、住处。义就住在哪里?住在《诗》、《书》里面,换句话说,《诗》、《书》是义的载体。所以《诗》、《书》所称述的,讲的什么内容?义。义,古代称为「义者,宜也」,就是应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也就是说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是非、邪正、善恶、好丑、利害,这些统统都可以归纳成义这个字。这是通过学习《诗》、《书》,我们就能够懂得这些道理,这也是懂得如何做人。《诗》、《书》也泛指一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礼、乐,德之则也」,则是法则、规则,道德的规则在礼乐。礼、乐也属於六经之一,《礼经》、《乐经》,但是它现在也是可以泛指,礼是一切伦理、道德这些教诲,都可以称为是礼,也包括风俗习惯,正当的生活行为的准则,它也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都是规则。规则体现的是什么?是德,德之则也。乐,乐经,这已经失传,我们就知道这可以是做为一种帮助人提升德行的艺术,它也不一定专指音乐,可以泛指艺术,也包括绘画,也包括书法,包括一切有利於调和身心的艺术,都要以「思无邪」做为标准。「德、义,利之本也」,这讲到德、义,德是礼、乐,义讲的是诗、书。这一些是什么?利之本也,利就是利益,利之本是什么?根本利益。德和义才是我们根本的利益,根本利益不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并不一定会带来真正名声的提升。很多人都抱怨、叹息,现在是比以前富有,但是好像生活更烦恼,没有过去的那种洒脱的、安逸的心情。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人都在竞争,竞争过程中德义就没有了。所以根本的利益失去了,皮毛的利益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现在说什么是根本利益?最贴近的,我们人身心健康,这是利益。遵循德义的人他自己身心健康,他没有烦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都是大利益,这种利益不是个人的所谓的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心德义就没了,德义没有了根本利益就失去。

  所以自私自利没有好处,带给人们的最终就是烦恼,就是不健康,就是灾难,天灾人祸都是从私心里产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不要为一个我,而要为天下万民,范仲淹先生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想自己,这个小我放下,大我才能现前。大我是什么?整个天下就是自己。这还说得不够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怎么说?整个宇宙是一个自己,那才是真我,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充其量这是我的一小部分。这个身体就像我的衣服,可以利用它给大家做一个示现、做一个榜样,给大众工作做一个工具,但是它不是真我,可以把它放下的。你看人生死不等於把身体放下了吗?人死了以后还去投胎,这个身体没有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就等於脱了衣服又换另一件衣服一样,因此放下小我才得到真我。而现在人在自私自利、在竞争当中迷失了真我,生活就很苦。所以要把这个根本利益找回来就要修德、遵义。

  下面还有一句,这是《正义》里面引用《礼记.乡饮酒义》这一篇文章说的一句话,「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言君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你看《礼记》里面就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人要先礼而后财。这个财如果把它放在第一位就会产生竞争,大家都争这个财,争财的过程中就忘了礼,忘了礼就忘了德,那就叫缺德。现在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外国,你看,我在美国大学也教过书,在澳洲大学教过书,都是在商学院,每个大学商学院里头都是最爆棚的,人数是最多的,学费也是最贵的,大家都要来读商学院,为什么?都想发财。如果一个大学要开一个系,专门教礼的,你看有几个人去读?所以现在都已经调过来,先财而后礼,所以问题就很多。《礼记》上讲,「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大家都能够互相尊敬、礼让,不会竞争。如果先财而后礼怎么办?就倒过来,民作竞争而不敬让矣,所以会出现社会的这些现象,大家争名逐利、损人利己,社会不公,怨气很多,这些都是缺乏礼义的教育。做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这里说「言君」,君是国家领导人,「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要改变社会风气,最有能力的是国家领导人,他自己先做出敬让的好样子,尊敬人、礼让人,那这一国之人都能够息灭贪心,不求竞争,都讲礼让,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现。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於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检之谓检束也。言心迹不违於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这一段议论是解释玄宗的「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这句话。《礼记》当中说「乐由中出」,中就是心,所以用乐来治心。「礼自外作」,外就是指我们的身体的造作,造作出来的要符合礼。所以这里讲「中,谓心在其中也」,这是讲我们的心,调心之法用这些艺术,用这个乐,没有邪思的这些艺术,帮助我们提升灵性。「外,谓迹见於外」,这是讲我们的造作可以看到,这个见,古音是念现,见於外,这是表现在外在的,可以让人看到的。「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因为乐是由心出的,所谓艺术都是心显发出来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人能够看一幅艺术作品就能体会到创作者的心态,因为艺术是由心而出,真正圣贤人的心,他们出来的这个乐一定是最美的。所以你看看孔子听「文王操」这个音乐,悟了很久悟出只有文王这样的德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音乐,听这种乐当然心就正。「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这是讲到礼,帮助规范自己的身行。「检之谓检束」,就是约束,本来礼是我们本性本善,现在我们放逸久了,就要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规范久了,习惯了,就自自然然就跟本性相应。所以一开始会有约束感,久了以后就自然了。所以这是「言心迹不违於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身心都符合礼乐这个人身心健康,身心和睦、和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