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五集)

钟茂森,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次我们学习了「天子章第二」,「天子章」里面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所以天子不一定只是指领导人,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那我们也在行天子之孝。在五月十二号的全国尤其是四川省的大地震,让数万的中国同胞被埋葬在地震的废墟当中。中国国务院决定,把今天十九号、二十号、二十一号三天,做为全国的哀悼日,深切的哀悼四川省汶川县的,乃至其他受灾地区的死难的国民,中国的同胞,全国这三天都会下半旗,停止一切的公共娱乐的活动,全国人民都处在哀痛、悼念的情绪当中。而且在今天的下午(十九号)两点二十八分开始,定为是全中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来悼念灾区死难的同胞。这是国家提倡同情、哀悼我们的同胞,也正是在落实《孝经》里面的「丧亲章」。「丧亲章」告诉我们,「孝子之丧亲也,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都处在哀戚当中,停止一切的娱乐,悼念死难的这些亲人。

  我们的中华各民族的人民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所以这些死难的同胞们真的就是如同自己失去的父母、家亲眷属一样,所以有这样的哀悼的这种仪式,可以引发每一个国民的孝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团结各族人民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苦难的时候,大家团结的心更提得起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心更提得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短短的几天之内,整个中国,乃至整个全世界的华人,都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来帮助赈灾,帮助安慰这些灾区的灾民。包括我们师父上人,刚刚听说有这种灾难发生,立即就拿出一百万的资金,送到灾区人民那里,而且号召所有的净宗同学们,为这些灾区的罹难众生祈祷、念佛、回向,并且设置捐款的功德箱,让大家也能够出一分爱心。而且我们师父上人净空法师知道这三天做为全国哀悼日之后,立即在网路上公布这个讯息,启请全球的净宗的同学,在今天的下午二点二十八分,跟全国哀悼的时刻同步默念佛号,阿弥陀佛佛号一百声,以自己的身、口、意清净这样的功德,来回向给罹难的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是对亡者的安慰。同时也要求每一位同学每天晚上在八点半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千声,大约是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专门回向世界各地消灾免难、风调雨顺。

  《孝经》上说,「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这是讲到对生的人,在世的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要让他们得到安乐,这是对他们的尽孝,他们已经过世了,要对他们进行祭奠、祈祷,包括默哀,这都是祭奠。祭奠他们,他们就能够享用得到,「鬼享之」,这鬼就是过世的这些亲人。人的生命虽然已经断灭,我们说人死了,人死是身体的死亡,他的灵性不灭的,他的灵魂依旧还在,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尽孝的心不能有中断,还是要竭尽全力的让他们得到安乐。所以生的人,这是阳世间的人,死后的人,这是阴间的人,阳间、阴间都得到安乐,自然天下就和平,灾害就不会发生,包括天灾,也包括人祸,「祸乱不作」是人祸,包括那些战争、恐怖袭击等等,都不会出现。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和谐的景象发生?说到底还是以孝治天下的结果。古代的明王,圣明的君王,他们懂得以孝治理天下的利益无量无边,所以他们带头号召全国的老百姓来这么做。「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这就是以孝治理天下,所以能得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和谐世界。

  所以我们学习《孝经》,正遇到国家这种灾难的时刻,要把我们所学的落实,以一颗真诚的孝心,在这三天之中为死难同胞祈祷、哀悼,为中国境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祷。祈祷的方式可以用念佛。祈祷还要扩展至全世界,不仅是中国能够得到和谐太平,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当中,都是地球人,地球的村民,因此要回向全世界。这个孝心和爱心是没有国界的限制的,没有种族、没有文化信仰这些隔阂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人的本性本善。《孝经》上说的就是「父子之道,天性也」,所谓天性就是人本有的这种本性,不是人教的,自然它就能显露出来,尤其是在灾难当头的时候,我们更能看到这些感人的天性的流露。

  我们看到新闻的一个报导,在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的灾区里面,这些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房屋倒塌的废墟里面发现一具尸体,是一个年轻三十岁上下的女子,她是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著地,身体已经被房屋倒塌的废墟压得变形,早已经气绝身亡,可是发现就在她的怀中,用身体保护之下还有一个小婴儿,只有几个月大的,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婴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著自己的婴儿。在场的武警战士流著眼泪,非常感动,把婴儿救出来以后,同时发现这个婴儿,裹在婴儿身上的被子里塞著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著已经写好的一条短讯,这是年轻的妈妈在临死前写下来的短讯,短讯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在这个地震灾区里面有很多,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如此的伟大,可以牺牲自己保全儿女。

  所以我们今天得以长大成人,就能想一想从小到大有多少父母的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父母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都献出来,让我们得到安宁,这就是父子的亲情,这就是人本性的本善,毫没有自私,完全的献身。所以圣人的教育,把孝道这种天性能够保持一生,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我们读到《孝经》,看到眼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我们继续来看《孝经》里面第三章,「诸侯章第三」,我们先把这段的经文念一念: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一段是继天子之孝以后讲诸侯之孝,因为仅次於天子的地位就是诸侯。在周朝周天子下面有八百诸侯,诸侯列国,他们是一国之主,所以他们的地位仅次於天子。诸侯实际上有五种,五种诸侯,所谓是公、侯、伯、子、男,这是按照他们的地位封地有不同而有五种等级。为什么用诸侯这个字而不用诸公或者诸子、诸男这些字样?这是因为本来是应该称诸公,但是因为公跟天子的所谓三公称呼上雷同,因此就不称诸公,就用第二个字诸侯,这是对每一个诸侯国的君王的敬称。下面的伯、子、男三等也是属於诸侯,不过在这里就不称了。谈到诸侯之孝,经文上讲,『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这是一方面。「在上」,这是诸侯身居上位,他的位次仅次於天子,贵在人上,所以地位是很高。高要不危就需要有不骄,不能有骄慢的态度,不能有骄慢的心理,即使是在高位上面也不至於危险,这是讲到不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