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辛格与猪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因斯坦称他为“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施韦泽创立了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即敬畏生命伦理学。他身体力行,为非洲的穷苦人奉献终身。他指出,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把所有的生命,不止对人而且对所有动物的生命都视为神圣,产生敬畏时,我们才是有道德的或善的。简单说,善就是不伤害,不杀生,爱人并爱护一切动物。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施韦泽说:民族主义在两次大战中起了恶劣的作用,现在“把天真的民族主义当作唯一的理想”,是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最大障碍,是危险的。只有通过人道信念超越民族主义,从伦理出发谴责战争,才能解决和平问题。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
彼得·辛格与羊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彼得·辛格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伦理学家之一。他承继英国哲学家边沁的效用主义的道德原则,认为人类平等的基础,是因为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痛苦。因此,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不分肤色、不分性别、不分族群、不分物种都应当受到一律平等的对待,否则人类的平等也就缺乏逻辑基础。感受疼痛并做出反应的能力,是所有动物的保存生命个体,避免物种消灭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人们考虑怎样平等对待不同生命个体的痛苦的一个尺度,主张任何种族、性别和物种的痛苦都应当加以防止和减少。因此,他的道德哲学贯穿于他的伦理生活,致力于消除世界贫困、保护环境和提高动物的生存条件。如果平等是按人类与非人类动物划界,就是物种歧视,应当像种族和性别歧视一样加以反对。他的著作《动物解放》唤醒了千百万善良的人们,对世界范围的动物运动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这本书所揭露的残酷虐待动物的现象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当我对动物与人的了解和思考越来越深入时,我的内心就越来越多地充溢着对生命的惊奇和敬畏。我越是同情痛苦的生命,自己也越是感到痛苦。“同情就是痛苦”。辛格说,素食是一种抵制行动,但我觉得也是对心灵的抚慰。
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1879-1955)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动物,但人与其他动物共同起源于一棵进化树,有着亲缘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在《人类的由来》和《人与动物的情感》中对人与动物的心理能力作了详细的描述,尽管有很大差距,但存在共同的本能:包括各种情绪、好奇心、模仿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乃至一定程度的使用工具、抽象能力、自我意识、语言、审美感觉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等,而且“这种差别肯定只是程度上、而非种类上的”,即不是本质的差别。现代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已经大大扩展了达尔文的这些发现,动物的认知能力和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我们没有权利主宰非人类动物,更不应该残酷地剥夺他们。我们要善待生命,与其他生灵共享这个星球。爱因斯坦说:“我们的任务是一定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拥抱美妙的大自然。”他所说的所有的生灵,我以为就是能够感受痛苦和快乐的所有动物。只有这样的伟大胸怀,人类的家园才能有持久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