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利他真菩萨

利他,真菩萨
读诵大乘经典,熏习菩萨精神

学佛之人皆谓华严殊胜无比,师父亦经常教导我们要诵读大乘经典,不断种下大乘的种子,开显大乘的心量,进而去希求拥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广阔胸怀。这种心量是如何之广大,若不读华严经,恐怕打破自己的脑子也不会想象得出来。

今天读到《华严经•十无尽藏品》,为菩萨那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彻底的无我利他的精神所感动,为这种难行能行的行为所折服。在世间五欲六尘的熏染下,在自私自利思想的驱使下,在世间我们的一切行为莫不是围绕着一个自己转,围绕着各种欲望转。我们不可能想到去利他,甚至为了自利而不择手段地去损害他人;我们甚至都不会相信有真实利他的行为存在,在世间人的眼中一切的所谓“利他”无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无不是在作秀,无不是在做“托”。呜呼!我们的心量是如此的狭小,我们的处境是如此的可悲!

佛菩萨在无量的经典中数数地宣说要我们放下我执,利益众生。师父在各个开示中也爲了对治我们只缘自己,不能发心的问题,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要超越自我,平等观待自他,发菩提心,广结善缘。

说到底菩萨所做一切的目的无非是爲了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有两种层面,首先是不损恼有情,二者是饶益众生。不损恼就是止恶,饶益就是行善,止恶的同时也就在行善,行善本身就是止恶。在《无尽藏品》里面,菩萨的这两种行持通过“戒藏”和“施藏”完全的展示了出来。

持戒出离不恼有情去除贪慢饶益众生

经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戒本为佛陀为遮止弟子们的错误行为而制定的,在声闻乘中重在离境止恶,断除杂染,熄灭烦恼,早入涅槃。而大乘菩萨以饶益有情为自己的使命,大乘戒的宗旨就是饶益有情。所以在菩萨成就的戒藏当中列为首要的就是“普饶益戒”,如经中说:“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此为明宗之戒。

后面所有戒藏的目的无不在于普遍地饶益众生,如果从止持的角度讲,要想饶益有情,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损恼有情,只有不损恼他人才能与之建立善缘,我们再想帮助他,别人也会容易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有好的发心却不被别人接受,别人不领情的原因所在。而菩萨却能做到在自己持戒之时不损恼他人,不影响他人。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地难能可贵。如经中讲到:“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呪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可见菩萨持戒完全是爲了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前提就是不损恼众生,不因为自己持戒而害得他人痛苦,如果因自己持戒而损恼了其他有情,这说明我们利益有情的心还没有发起来,没有真正地自他相换、代人着想,还是执着在自己持戒有多少功德上面,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如果引起他人的嗔恨和观过的话,就会损失很多功德,而且结了很多恶缘,这样自己的修行环境也不能够增上,最后不可能真的修上去。

那菩萨持戒自己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是什麽呢?经中讲到“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就是说持戒者不应因自己持戒而贡高我慢,看不起别人;也不应该爲了贪求名闻利养而故意的彰显异相,造作出与众不同的样子。

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则是心住平等,无有分别;心常悲悯,无有舍弃。如经中说:“……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这不仅仅对于一般的有情众生,即使对破戒的众生也是大悲周边,不以恶言视之。如经中说:“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就是能发起这种对众生的怜悯之心,救度之心。正如日常老法师在讲解广论时所教授的,如果看到别人的过失,我就要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过失,有的话要好好的改掉。对于他人我要发起救度别人的心,帮助别人改掉这些毛病,怎么还会有观过的心呢?记得以前班导法师也说过:观过就是拿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制造烦恼,烧自己的资粮福报。观过不是本事,观过谁都会观,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超越,能不能转心,那才是真的功夫。

菩萨能够做到这些的基础,在于菩萨虽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却不为五欲六尘所染,其根本是因为菩萨首先具备了出离心,身在红尘,心已出三界。所以能够任运地度化众生,而不会损恼众生,也不会因此而自高自大。所以修出离心是持戒的首要目的,也是菩萨能发起真实的利他心的基础。如经中说“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有了修出离心的目的,菩萨才会不受外道之戒,于五戒信心持守,不做十恶、五无间等罪。如经中说:“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菩萨持戒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普遍的饶益有情。具体表现在对于自己应先通过持戒修出离心,有了彻底究竟的出离心,首先自己才不会犯戒,自己不会犯戒才能够有能力去度化众生。饶益众生就要做到,对内不因自己持戒而起慢心和贪心;对外不因自己持戒而损恼众生。唯有做到这些才会发起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之心。

行究竟布施去除贪染舍头目脑髓利益众生

能够做到完全的利他,基础在于无我。《无尽藏品》中教给我们一种涤除我执的修法——布施。说到底布施就是在修我们的舍心,先从舍外在的物开始,逐渐舍弃我们的各种可意的感受,进而连自己的不正确的知见也舍弃掉,能够将我们的贪心舍弃掉,最后将这个能贪的“我”都舍掉,没有了我哪还有贪的存在,这时才会发起真实的利他之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