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 一(5)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这个施主是一个纺织女,她自己日日夜夜在那里纺纱织布,每天都不间歇,靠这个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纺纱织布,织好了就卖给他人,去交易一点钱。自己织的好布,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这个施主是一个纺织女,她自己日日夜夜在那里纺纱织布,每天都不间歇,靠这个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纺纱织布,织好了就卖给他人,去交易一点钱。自己织的好布,拿去贸易得点钱,自己都舍不得穿,自己都穿的是很破、很旧的衣服。就在这种情况下,她还发心布施给我们。于是我自己穿着整整齐齐的衣服,甚至衣料还有余,有多余的衣服,觉得来的很容易,不知道爱惜。这就有罪过了。

  “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这是指那些寒苦的布施者,他们自己生活得都很艰难,住的房子是“荜门蓬户”,荜和蓬都是一种茅草。他自己的门户(门就是两扇叫门,户就是一扇叫户)都是用茅草做的,他的屋顶、他整个的家里也都是茅草,茅草房里面也不可能有多余的家具。于是显示他家里,家徒四壁,这么一种贫寒的状态。他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每天忙忙碌碌到处奔波,从早到晚,从一年正月开始到腊月三十,从生到死,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在这种困难当中,他还肯布施。然而,我们住的寺院就像皇宫似的广宇闲庭,在寺院里面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和逼迫,还在那里悠哉游哉,从年初到年尾,都是非常的舒适。在这种广宇闲庭,优悠卒岁的,是不是会思念到那些寒苦的施主,他们那种生存的艰难呢?

  透过这些农民的施主、纺织的施主、寒苦的施主,你再思惟:“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这是每个出家人都要去问自己的,这是非常恳切的警醒了。这些农民、纺织女,这些寒苦的人,他们那么辛劳得到的一点劳动成果,还拿来供养给我们,让我们得到安逸。那么我们这颗心能够安得下来吗?将他人得到的那些微薄的利益,来滋润自己的身体,穿的好、吃的好,没有压力。这种事情在道理上能够顺吗?这都是于心不安,于理不顺的。但于心不安,于理不顺,既然人家都供养来了,我们也接受了,那怎么办呢?就得要报恩啊!你要知道这里面恩德很大啊!所以古人云:“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得施主的供养不是那么简单的!要真心办道,才能报答施主的恩德啊!所以下面说:“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那么,要思念报答这些施主的恩,怎么办呢?还是要落实在发菩提心上。如果不是悲智双运,悲智双运、福慧二严就是菩提心的因和果的关系。悲就是悲众生,以悲心去救度众生。智就是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济众生以利他。悲和智双运,悲心度众生就能修到福德,智慧求佛道就能得到慧,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你就能有自利利他的功德,你就能成为施主的福田。你要是一个圣贤,人家供养到你这块田里,才能有收获。

  所以信众供养三宝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我们不要因看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就不去供养?不是这样的。三宝是福田。我们信众供养的钱建了一个寺院,佛说建这个寺院,哪怕是有一个持戒的比丘住一夜,这个施主的功德都是很大的。更何况有很多持戒的比丘在这里住了很长的时间修道,那你布施的功德就很深厚。经典当中常常讲:你供养一个阿罗汉,你就能多少多少生生到天上做帝释天王,就能多少多少劫不受贫穷,得到富贵之报。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须达多长者,他就供养一个祇树给孤独园,把祇陀太子的花园布金遍满地面,供养佛陀带五百比丘到这里来讲经说法。他真的把家里全部的金库都搬出来铺满了那个花园的地,这样祇陀太子也受到感动,就把这块地卖给他了,而把那些树也作供养了——祇树给孤独园。卖的时候,就让舍利弗去帮助规划,要建一千二百座僧寮,那个建筑都像皇宫一样的非常富丽辉煌。舍利弗就去帮忙规划,规划哪里打地基。舍利弗跟须达长者正在拿绳子定地基的时候,虚空当中就出现了一座宫殿,当时舍利弗已是阿罗汉,就对须达长者微笑,很安慰地说:“你发心布施这块地方的功德,你布施这个祇园精舍,这里的精舍的房子还没有盖起来,然而你在天宫里面的宫殿都已经成就了。”须达长者听了很高兴,但是他看不到,舍利弗就借自己的天眼给他看,一看果然有很辉煌的宫殿。他就问什么天最好?舍利弗给他介绍兜率天最好,他就成就了兜率天宫。你看这是一念布施的功德啊!这里还没有做完,他那个天上的宫殿就已经好了。所以大家一定要从信众、四众弟子的角度来看,供养三宝功德无量。

  省庵大师是站在一个出家人的份上,他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知道报众生的恩、施主的恩。只有悲智双运、福慧双严,得到了佛道的果实,才能使施主种上福田,才能使一切众生得到自己的福德智慧的恩赐,这样就能够报答施主的恩德。否则你得到这些供养之后,你不去修道,你把别人的供养还作为奢侈的一种享乐,那这个问题就大了。那这样即使是一粒米、一寸丝这么一点点,你都要去还债啊!未来的果报是没有办法逃得掉的。有很多公案都谈到这个问题——披毛戴角还。“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粒都比须弥山还高!“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说古代有一个修行人,有个家庭供养他,母女俩供养他,供养了二十年,他在山里隐居修行。但二十年坐禅都没有消息。没有消息,他也知道信施难消,他就不敢再坐下去,就要到外面去参学、行脚。这母女俩听说他要走,都很焦急,再三挽留他留下来,说我们一定会供养你一辈子。但这位比丘说,不行!他坚决要走,自己在这里修行不得力。要走的话,这母女俩就挽留,那你就再等几天吧,给你缝一件好一点的衣服御寒。这个比丘就答应了。答应了,就等了三天,她俩母女是非常虔诚的居士,一针一线给他缝一件很厚的衣服,每针缝线都念阿弥陀佛,缝好之后送给他,里面还包了四锭银子,那个银子是叫马蹄银,就像马的脚那样的银子,包了四锭这样的银子,让他在路上作盘缠。送给他之后,这个比丘也就准备第二天走了,就要上路了。他当天晚上还是像原来一样打坐,晚上打坐的时候,就看到有一个青衣童子带着一批人,抬着一朵莲花,吹吹打打就过来了,吹着乐器,一到他面前,就请他上莲花、到莲台上去。这位老比丘看看,他说:“不对啊!我是修禅的,我不是修净土的啊!怎么还有莲花来接我往生呢?这不对,大概是魔来干扰我吧!”他就不上去。这个青衣童子再三邀请他:“哎呀!上来啊!会到好的地方去啊!”他还是如如不动。但那个童子总是催他,要他上去。他没办法。想一想,旁边正好有一把引磬,他就把那把引磬插在那个莲台上。那个青衣童子看看,就又吹吹打打离开了。离开了,他以为是禅定当中的一些境界,也就没有在意。等到第二天早上要走的时候,山下的母女俩匆匆忙忙地上来了。上来问什么?说:“师父,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他说:“我没有丢什么东西啊!”这时候这母女俩就拿出一把引磬,说:“我看这把引磬就是师父的呀!”他一看到这个就汗流浃背。他说“这个引磬怎么到你那儿去了?”她说:“我家里的一匹母马生出来的,生了一个引磬下来。”她家里的马夫早起一看,母马怀孕生了一个引磬下来,赶紧给他的主母讲。这个主母一看:“哎!这东西是师父的。”跑上来就问他是否丢了什么东西?这个老比丘一看,真是吓得汗流浃背。然后就作了一个偈子,说:“一件衲衣一张皮,四个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几与汝家作马儿。”你给我一件衲衣,实际上就给我一张皮,马的皮啊!你给我供养四个元宝,就是马的四个脚啊!不是我定力足,我就给你做马的儿子去了,做马儿去还债了。所以,他衣服也不敢要,元宝也不要,都还给她了。我什么都不要了。赶紧走了。赶紧到外面参学去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