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观念来衡量别人,很容瞧不起别人,看不顺眼。其实瞧不起别人就是自己的修养不足。即使不同宗派,我们要学习尊重、了解、欣赏、接纳,这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一个态度。我们往往以为是不同宗派、不同师父,就加以否定,往往都是用感情来信仰,叫做人情佛教。这个师父我认识,他很亲切,他所说的都是对的。这个师父我不认识,他的长相又是很平凡,他甚至也没有读大学,英文也不认识,他所说的法也许有问题。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就不尊重法,不敬法师,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是「所受深法,秘不说尽」。我们了解许许多多的法,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不能高人一等,这是最麻烦的啦。就像古代的武术,老师传给徒弟就留一手,那么从事医药研究的话,就密而不宣,我有这个独门秘方,如果告诉别人的话,我的生意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都有留一手的这种习惯,武术也好、医药也好,慢慢慢的就没落了。 那么什么叫做「深法」?还有浅法吗?容易理解的、具有形象的、容易接受了解的,这个叫做「浅」。譬如说,我们讲因果报应,在人生社会上许许多多当下可以看到的,多少行善的人,多少行恶的人,下场绝对是不同,我们看得到的。所以三世因果这些是比较容易接受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只是说了解了三世因果,我相信这些,可是我们的烦恼还是存在,有了烦恼还会造业,又会受苦。那么对这种内在的心性,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心性,我们说这是深法。如何去断除我执、我见、断除我相,然后「深奥者,空是其义」,讲到这种空,我空、法空这个法门,这个是转凡成圣的一个关键。 一般师父们就比较少谈这方面的,因为众生最怕去听这种深法。我也空、法也空、人也空、什么都是空,众生听起来都会害怕。那么出家人也不愿意多谈,因为这些是属于比较形而上,属于高度的、深度的、思考性的、比较哲理性的,所以众生比较不喜欢听,听了也打瞌睡。那些因果报应的非常精彩,有形有相很容易理解,众生听得也很起劲,讲的人天花乱坠,听的人也非常的兴致高昂。但是那至多只是让我们离恶向善,要转凡成圣的话不可能。 当然这种三世因果、业报轮回思想,是信佛学佛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了解三世因果、业报轮回就够的话,那是很难去达到转凡成圣的目标。如果我们了解到空这个甚深的道理,又不愿意讲给别人听,故意卖关子留一手,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智慧会退失下来。这是退失智慧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有乐法者,为作留难,说诸因缘沮坏其心」。「乐」是快乐的乐,「乐法」就是有爱好大法的人,愿意听闻甚深佛法的人来了,那么我们遇到这种人,应该是随机说法,深入浅出,引他趣入佛法。如果我们故意的留难他,说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哎呀!你还年纪轻,你的知识太差,你不必了解这些啦,你的业障这么深重,这些讲了你也听不懂,下一次再来啦。」或者是说「你要供养什么我才说给你听」,这个就叫做「为作留难」。为作留难,故意说一些问题来让别人失去信心,这样子的话,对自己来讲是会退失智慧。 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过失,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也做了很多善事,研究许多经典,经律论都看了、都研究了,也会背、会念、会讲,往往就抬高自己瞧不起别人。以佛法来讲叫做「轻慢众生得无量罪」。瞧不起别人,这个在佛法来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以佛法来讲,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我们也许见到这个人从没有研究佛法,说不定有一天他研究的比我们好,说不定他来生比我们早一天成佛,早一生成佛,早几百年成佛也说不定。因为对方也许勇猛精进,很快就超越我们。 所有一切众生,依佛法来讲,都是我们多生多劫以来的父母、兄弟、姐妹,这是第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理由。所有众生对我们都有恩,这是让我们尊敬的第二个理由。第三个理由是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不管他是长成高低、胖瘦、美丑、黑种人、白种人,他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甚至比我们早日成佛。所以无论从过去来看、现在来看、未来来看,所有的众生都值得我们去尊敬,不能去轻慢。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第四个「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这是一种狂妄。《易经》里面讲到「满遭损」,而谦卦都是吉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懂得谦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学的很多、了解的很多,能入定、有神通,而瞧不起别人,这个是最要不得的。 接着就说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大智慧,刚好是相反。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 从这部经我们了解学佛的人最重要就是智慧。平时我们有一句:「依戒得定,依定得慧,依慧得解脱。」也就是说信佛学佛的人,以持戒的基础来修定。 那么并不是说你持戒就能得定,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持戒的基础来修定的话,比较不会出问题。也不是说我们入定就会得智慧,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了定,在定的当中去观察思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开智慧。跟定配合在一起,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得到这种空慧,所以依定得慧。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