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法师:论缘起的生命观:依三自性建立生命观(2)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对离言无二相的胜义谛境界最后总结说:“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第二是“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对离言无二相的胜义谛境界最后总结说:“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第二是“超过寻思相”,这里所说的“寻思”与其它论典所说的“寻伺“是有区别的,但有的论典也说这两者是没有区别。依摄论所说:寻伺与寻思是不同的,超寻伺境不是胜义,超寻思境才是胜义。通达胜义得无分别,是得无寻思的无分别,不是得无寻伺的无分别。得无寻伺的无分别,是不能通达胜义谛的。如果超寻伺就通达胜义,那二禅天以上的天人(他们已超寻伺)也可以通达胜义了,其实不然,所以二者是不同的。

佛陀所证悟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寻思分别,为什么?《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对此进行了比较,如经文所说:“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辗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因此,胜义谛境界是超过寻思相。

第三是“超过一异相”,这是胜义谛与诸行相的关系,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说,胜义谛与诸行相是非一非异的关系。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说到许多菩萨对此不能明了,有的认为是一,有的认为是异,如经文说:“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由此可知,超过一异相是甚深难解,《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亦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如果是一,那众生也能见到胜义谛境界,因为胜义谛与诸行相是等同的,其实不然。如《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说:“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演培法师的《解深密经语体释》将此归纳为三种过失,如释云:“就有三种不可避免的过失:一、就在现时,未断烦恼的一切异生,于诸行相中,应见真胜义谛,以行相就是胜义,二者没有差别的。二、就在现时,未断烦恼的一切异生,应已证得无上方便的安隐涅槃。方便余译没有,想系指的道谛,意谓由修圣道,证得安隐涅槃。三、就在现时,具缚凡夫,亦应都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如果是异,同样犯有过失,依演培法师所著《解深密经语体释》所归纳的:“一、已见真胜义谛的圣者,对杂染依他的一切行相,应还未曾除遣,因为二者各异,胜义谛相现前而不碍于行相存在的。但事实上,行相不遣,就不能见真胜义谛,见胜义谛,行相必然被遣除的。行相是俗谛,胜义是真谛,五地至八地的菩萨,二谛并观,以根本智通达真胜义谛,以后得智了知如幻的世俗谛,虽二者可以并存;但凡夫位上所执实有的行相,决不能与诸胜义,同时存在,所以见了胜义,一定遣诸行相。心经说“空中无色”;中论说“若无是法者,云何有是相”,都是约没有惑乱有情的行相说的。二、真见胜义谛相的圣者,是不见似实行相的,如果见谛仍未遣除行相,于诸相缚亦应未得解脱。相缚,是由缘诸行相不得自在得名的。确实,惑乱有情令不解脱的是似实行相,现既现前,可见相缚尚未解脱。三、见谛的圣者,如于相缚真未解脱的话,于粗重缚同样的是不得解脱。因在断缚的程序上,是先断相缚,后断粗重缚的。四、由二缚的未脱,不说不得见谛,即或见了胜义谛,也不能得无上方便的安隐涅槃,因涅槃界中,是没有二缚的。五、见谛的圣者,既未得涅槃,当亦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说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五与前三对看,除多相及粗重的二缚外,余可配合的。”

第四是“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具有普遍、平等、无差别的特征。由于胜义谛是清净所缘,遍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一切法中,无有差别。

     觉者的生命状态,我们凡夫无法知道,通过佛陀的开示,我们大概知道觉者的生命状态是离言无二相、超过寻思相、超过一异相、遍一切一味相等。如果与凡夫的生命状态相比,就以以上的譬喻来说,觉悟的圣者,见到堆积而成的马,他不认为那真正是马;见到堆成的车,他也认为并没有真正的车。这就是觉,即体验诸法圆成实性。我们凡夫是心随境转,而觉者是境随心转,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三、凡夫与觉者两种生命状态的转化点——依他起性

一切法的存在,依唯识学看来,都是“依他起性”的显现。如果我们能如实的认知一切法的生起,认知事物的依他起性,那我们就能从凡夫的生命状态转成觉者的生命状态,这就是佛陀开示“依他起性”的意义。

凡夫众生不了知事物存在的真相现象,以假为真,由此产生种种的虚妄分别。就以我们的认识来说,我们接触外境产生认识,在唯识家看来这只不过是我们内在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两个概念而已:一是见分;一是相分。见分是生命的内在情绪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见”,作为认识事物的主观意识形态。所谓相分,就是当我们认识外界时,在识体中变现出影象,作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即是所谓被认识的“客观”现象。这两者都是识体所变现出来,作为生命存在以及生命活动的表相。在心识里面一般认为藏有过去所有行为所留下的种子,那些能认识的“见分”还是所认识的“相分”都是由种子生起。唯识家把种子作为我们生命存在的内在主因,我们能够生存必得以相续,就是因为有生命内在的种子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不断的显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