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法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戒法法师,成佛

(心经演讲稿)

尊敬的诸位评委、法师们、居士们:

大家好!我叫戒法,来自杭州佛学院,我今天为大家所讲的主题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依据经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成就佛果。随后在他未来的49年中,一直精进不懈的为弟子们说法,从此,这世间就有了光明,而照亮着这个痛苦的轮回世界。

然而,佛陀在他49年的说法一生中,总共花了22年时间来讲述般若思想经典,由此可见般若思想在佛教中的地位。而我今天要为大家所讲的依据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它却是整部《大般若经》600卷的心要,将《大般若经》全部的核心思想,都清楚的述说出来,所以称它为《心经》。

如果说《大般若经》好比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么,这部《心经》就好比是一张小小的全国地图。可见,虽然《心经》字数少,但却蕴含着佛法最根本的教义,这也正是《心经》的千古魅力之所在。最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凡夫众生开示了如何成佛之道,这也是我今天要选“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这个主题的原因。

在没有讲述正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一经题的含义:所谓“般若”,这是一种智慧,是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所谓“心”,梵语是Shi da Ya(诗大哑),原意是“精髓”的意思。所谓“经”,就是总纲。

那么,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说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所有般若经典思想的精髓,并且能让我们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清净涅槃的彼岸,最后证入我们的修行目的,那就是成佛。

下面我就以这样的思路分为三个方面来讲述“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这个主题:

第一点:谈谈凡夫的生命状态

第二点: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第三点:谈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首先讲第一点:谈谈凡夫的生命状态。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最初为五比丘说四谛教法,就已经为我们总结了我们的生命存在种种缺陷,主要体现出世间的种种苦难现象。但这些的苦难现象来源于哪里呢?佛陀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烦恼造成的。

而贪嗔痴烦恼又是从何而来?从佛陀的教法中告诉我们,这最终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自身的“我执”,这就是我们流转生死的根源所在。这正如唯识学上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受种种苦难,最根本的生命内在原因就是来源于第七末那识的我执。

所谓我执,就是对自身的不了解,实际上我们所执著的我,是我们自己虚构出来的一种自性,并非真实的存在。但由于凡夫因无明所扰,总是陷入各种迷惑状态中,既不能透彻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吗?确实如此,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西方的哲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西方的哲学中将“认识你自己”看成是他们的最高名言。

由于我们对身心存在的不了解,於是,就产生了种种执著,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特别是这个时代,衣食无忧已经很难使人满足,更难使人因此产生幸福感。随着物质的繁荣,欲望也在随之膨胀,而且是无止境地膨胀,所谓“水涨船高”。

由于执著,就会对世间的种种所谓“妙境”产生贪爱,由于贪爱,就会去追求,由于追求,就会造种种的恶业,最终导致生死轮回,从而就有了世间的种种苦难现象。

从内心而言,主要体现出贪嗔痴等烦恼,从外在现象而言,主要体现在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等逼迫现象。这就是凡夫的生命状态。

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佛果境界又是如何的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第二点: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通过这样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成佛的生命状态,如《心经》中所说:“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我们修学佛法所要追求的目标,佛教所说涅槃,其实并不神秘,它无非就是一种通过内心断除烦恼后的清净与自由,不受贪、嗔、痴烦恼束缚的那种洒脱与超然的心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