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法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2)

相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我们凡夫由于存在我执,而对自身以及外界的不了解,被种种事相所缚,当拥有什么时,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会担心财富哪天会失去。若是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争夺他的权位。即使只是穿

相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我们凡夫由于存在我执,而对自身以及外界的不了解,被种种事相所缚,当拥有什么时,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会担心财富哪天会失去。若是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争夺他的权位。即使只是穿上一件贵重新衣,也害怕弄脏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乱动。总之,只要执著于自己拥有的,就会因为这种执著而害怕失去,终日处于恐怖中。

而成就佛果的圣者就能透彻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为恐惧的死亡,圣者同样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

这里我为大家讲个禅宗故事,唐朝时有个叫德普的禅师,临终前将所有门徒召集起来,询问大家:“我死后你们准备如何行事?”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果物来祭拜,以各种挽联追思。”禅师说:“可惜我死后看不到这些祭拜场面,不如趁现在提前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而后死,岂不更好?”弟子们听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灵堂,撰写祭文,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看得十分开心,对众弟子嘉奖一番,悠悠坐化,就这样走了,如此的自在,洒脱。这也可以看出他已经朝向了成佛之路。

这就是一个觉悟者的生命境界,是那么的洒脱自在。那么,请问我们又如何从凡夫执著的生命状态转变到成佛自在的生命境界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第三点: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这里我就以《心经》的开头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展开探讨。

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得到解脱呢?

按一般的解释,认为我们的身心存在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从色身而言,是由四大组成,从内心而言,则由受、想、行、识组成。那我们现在也能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无法度一切苦厄?包括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能借助现在科技的移器来观察我们的身体是由种种的因素组成,他们为什么也不能解脱?

这里关键在于我们以及科学家们无法用般若智慧来照见五蕴皆空,那这个空又是如何解释?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单纯的说明事物的组合现象,它具有“破执”的含义,也就是破除我们内心中的那种错觉与执著。

虽然科学家也能看到了我们身体是由种种因素组成,但他们无法看破自我的真相,他们无法破除内心的执著。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一样,我们也知道它是无常的,总会有分离的时候,但就是舍不得放下,还是会不断的去追求一样的道理,因为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真正体悟到事物无自性的本来现象。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空”的含义:

第一个例子是曾经有人被蛇咬伤,从此就非常的怕蛇,有一次在墙脚下发现一盘绳子以为是蛇,吓得一跳,扭头就跑。绳上本无蛇而见蛇是惧怕心理造成的一种幻觉,我们凡夫对自身以及世界的认知,就如绳上见蛇的错觉一样,而“空”就是绳上无蛇的正见。

第二个例子,是把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如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人物景象一样,实际上是由许多静止的图像在屏幕上连在一起,动了起来,因此,在观众的视觉上就形成的一种虚构的景象,仿佛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把它当做是真实的存在。由此,在观众的心目中就引起了感情的波澜,产生爱憎、恐惧等心理活动。

我们之所以将这些现象当做是真实的存在,那是因为是我们的错觉造成的,总是觉得眼睛所见到的这些现象是那么的真实,实际上佛法所说的空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这种错觉。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我们还会那么的执著吗?还会因为随世间的假相而喜怒哀乐吗?

通过这样的认知,我们再通过修习六度、四摄等方法,不断的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不断的开启我们的般若智慧。那成佛就离我们不远了,最终达到我们人生的终极价值,这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结语

以上三点是我从生命观的角度来解读《心经》中的成佛之道,首先是认识凡夫的生命状态,第二是认识我们所要追求的成佛境界,最后用《心经》中“空”的思想来作为我们从凡夫达到成佛的核心要点。

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静静的来体会空的教义。最后,愿大家都能从《心经》中彻见本来面目,圆满无上菩提。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