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强法师:生命的真相(4)

由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期。这个阶段中,小孩已经学会了说话、走路以及简单的交际与应变。此时小孩除了断续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外,更多的是关注外境给自己身心带来的种种觉受,逐渐学会辨别苦乐、趋利避害。

    由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期。这个阶段中,小孩已经学会了说话、走路以及简单的交际与应变。此时小孩除了断续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外,更多的是关注外境给自己身心带来的种种觉受,逐渐学会辨别苦乐、趋利避害。基于六根对内外境各种新鲜的领受,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满足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这时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的需求,他就开心、快乐。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自闭、抑郁或偏执、叛逆等。他的性格、气质,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形,这是“受”的阶段。

    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之间,青少年逐渐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会产生神秘感甚至爱恋。十三、四岁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离。而性成熟后,就变得相互吸引。如果没有控制好这种初开的情窦,可能产生早恋、早孕。但由于心理还不成熟,又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导致感情很不稳定。另外青少年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社会理想慢慢确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将来对生活、事业的追求。这是“爱”的阶段。

    二十岁后,他可能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开始实现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婚论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行业,开创自己的事业。男的娶妻养家,女的相夫教子。这个成家立业、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打拼到老的时期,就是“取”的阶段。

   “取”之后是“有”。一个人经过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种种业也引发了种种果,而最大、最深远的业果就是在死之后继续在三界中轮回。导致来世继续轮回的业因这就是“有”。当进入下一期生命时,自然又有了“生”与“老死”。

    在《杂阿含·二八七经》中,佛陀又了知到,神识之所以投生,是因为过去的行业,由过去的行业牵引神识投生;而之所以产生行业,是因为无明,由于对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达,引生了种种导致将来轮回的行业。

    根据十二缘起,因为过去的无明与行业,导致众生从前世投生到此世,得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又因为现世的爱、取、有等业因,导致众生从此世投生到来世。这三世轮回就是因循这二重因果而成立。过去二因以无明为首,现世三因以爱为首,这无明与爱就是有情生死轮回的两个根本原因。 

2、生命的真相

    因为有情之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有情身心“彼一切悉皆无常”。在《杂阿含·四七三经》中,佛陀“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异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所以佛教说一切行无我,正如《杂阿含·十一经》中佛陀总结说:“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这无常、苦、无我就是有情生命的共有特性。

    古人常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虽然世人高矮、美丑、寿夭、贵贱、贫富、愚智各自不同,却非天生如此,亦非命中注定。佛陀在《中阿含·一七○·鹦鹉经》中说,这些都是众生“因自行业,因业得报”,正是“缘业,依业、业处”,众生才有高下差别。在《杂阿含·五四八经》中,尊者摩诃迦旃延亦说四姓众生“真实无差别”,而“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

    一方面有情身心具无常、苦、无我等三性,另一方面众生依业而有差别,又依业而生死轮回,这就是有情生命的真相。据《长阿含·游行经》载,阿难在佛陀决定舍寿后慰劳悲伤的末罗人说“天地万物,无生不终”、“合会有离,生必有尽”。在凡圣无常、无我的五蕴身心中,唯有业常随身。正如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