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传明)(2)
二、观想念佛的修习方法 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于座上观想之方法,据《坐禅三昧经》中开示: 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
二、观想念佛的修习方法 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于座上观想之方法,据《坐禅三昧经》中开示: 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摄之令常在像。 观想时先到有佛像的地方,细心观看佛像的相好。将一一相好观看清楚,谨记在心,然后回到静处独坐,在心里观想所忆持的佛像一一相好,令心不散乱他念,唯系念忆想佛像相好。如若方便,则可自请一尊庄严佛像,奉置静室,面对佛像观想而修。善导祖师曾在《观经四贴疏》里开示:“此明标心想佛,但作佛解,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及至足下,千轮之相。作此想者,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也。” 至于观想佛陀相好的上下次第,善导祖师开示,有顺观与逆观两种:“从上向下名顺观,从下千轮向上是逆观,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顺观是从顶至足,逆观是从下千轮向上,无论顺逆观,心都应取一一相好而观之,这样观想,佛像则清净庄严,具足相好,了然明现于心,住心而观,不久将能成就念佛三昧。 如果是修习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则可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想念佛还有一相观、全身观之别。一相观谓观想佛相好之时,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如《观无量寿经》中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也述及,佛为父王说白毫观,但观眉间的白毫相,婉转右旋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琉璃筒,亦如暗夜中的明星,不论观成或观不成,皆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受。观想全身相,如《坐禅三昧经》所言,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万类及诸余法,但念佛身,处在虚空,如大海清时,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若心余处缘,还摄令住,则可除无量劫罪。 如何礼佛观相好?《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王,其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行者作头面承足礼,先要观想阿弥陀佛与自己面对而立于莲花座上,具足相好,历历在目。观想时,一定要把阿弥陀佛观想成无质碍的光明体,放金色清净慈悲的光明,由我们顶门照入全身,加被自己,使全身全心都清净光明,千万不可将佛观想成有质碍的实体。 然后具足威仪,全身放松,虔诚恭敬,不急不缓,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也是佛对站的双足中间;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佛之左脚背上;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佛之右足趺上;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两手承佛足,佛立即站于两掌心上,头面刚好碰触在佛的两脚背上;以两手曲指反转内翻,仍按于佛的两脚背上,头离蒲团由伏而起;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佛的两脚中间;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以右掌用力撑起,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称为头面接足礼或头面承足礼。可以早晚观想阿弥陀佛,礼一百零八拜,多少随行者自己适当安排。礼佛时要结合观想佛的相好,并以清净柔软之身心行礼。如礼佛时,手心翻平向上,手指如莲花瓣,柔软而整齐勿倾斜,因为佛手,平坦柔软如兜罗绵,我们亦效法之,勿僵硬、散乱、使力。心散乱,手指必杂散。须调至空灵、柔软,却不失整齐,如莲花瓣,柔软当中,排列整齐。其他身形姿势,皆以清净柔安祥为准。 经过一段时间修持后,领悟诸佛法身融通之理,种深厚正信善根,深入佛法正信大海,则能随心现量,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能领悟诸佛法身融通后,再进一步修持,观想身心等法,本然不离法界,领悟心佛众生平等,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中兴天台的宋知礼大师在讲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释题时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这种修法念念见佛,时时蒙佛放光加被,修习得法,本身就是与禅定止观密切结合不可分的修行。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大师曾撰《五方便念佛法门》,其中就有阐释观想灭罪的念佛三昧门。观想念佛,实是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故念佛与止观,其理相通,并无二致。 三、在座下日常生活中观修相好 诸佛如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上面所列举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好都是佛陀往昔圆满每一种利益众生的功德而报得的,如《优婆塞戒经》卷一云:“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1]《无上依经》卷下,以为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由决定无杂、谛观微密、常修无间、不颠倒等四种正业所感得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云:“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2] 广而论之,通因有三种,即净戒、百福、一切诸行。以总别来讲,以一切诸行为总因,净戒、四种善法、六十二因为别因。所谓四种善法,在《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说到,为善修决业、善巧方便、饶益有情、无倒回向四种菩萨行。六十二因,是佛每一相好因地所行之因。如佛眉间白毫相,柔软如兜罗绵,其色雪白,光洁清净,长一丈五尺,右旋卷收。这是佛陀在因位时,见众生修三学,称赞其美而不毁訾,有谤者则遮制守护而感得的妙相,此相具足无量功德。 而这每一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是每一个佛教徒所要学要做的。如《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云:“菩萨应观如来正等觉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对如来一切相均应如是了知。”又云:“心中如是观想佛陀形象后,尚应如此观想作意:奇哉!三世出有坏如来正等觉之身相竟如是庄严、稀有。同时亦应心中发愿:我于未来亦当身成如是庄严。”《观无量寿经》中也说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