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摸象记 解行法要(许大至 著)
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 许大至 著 缘 起 末学是念佛人,念佛共修有年。常有念佛人,念佛渐入佳境而不自知,反而慌乱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后经一再晓以正确知见,始得安心,从此提升念佛层
念佛三昧摸象记——解行法要
许大至 著
缘 起 末学是念佛人,念佛共修有年。常有念佛人,念佛渐入佳境而不自知,反而慌乱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后经一再晓以正确知见,始得安心,从此提升念佛层次,大得法益。兹择四列共请参考: (1) 罗居士参加殡仪馆助念,念佛声扬,便自摄心,六字佛号念过,同修们皆已循例坐下并轻碰罗师兄,请其坐下,罗居士却不自知,继续站立念佛而不动。待至共修完毕。同修们问彼何不坐下?彼亦不知何以如此?有人请教某居士,承告:大概被××附身迷了心。 (2) 李居士体究“南无阿弥陀佛”之意义,用心深切而不自知,突觉四肢不能动弹,大为慌乱,以为被××锁住,仓皇间,猛念自己名号,以免失心。 (3) 周居士持名念佛甚为用功,常觉佛号提不起来,乃至不想以语言文字念佛,而其所得知见,认为必须持佛名号,遂心觉烦乱,惭愧不已,以为定力不足,不知何以自修? (4) 曾居士持名念佛、持咒、拜忏,非常用功,每日皆有定课,数度于念佛或持咒时与定相应,浑然忘我。迨至退出,发现自己口中还在念佛或持咒,此等念佛功夫虽然修来不易,但仍不能自得心开。盖因不谙“忆佛念佛”之行门,以致不得止观均等、定慧均等之境界,而偏定少慧,故难以契入“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理一心”境界,极为可惜。 其实四位莲友念佛渐渐得力,念佛心统一,妄念不起,故身心与定相应,当下如有正确知见,正好提升念佛工夫。不意却因缺乏正确知见,或将佳境误作魔境,或住足不前,真是冤枉!相信还有许多念佛人亦如是。思之令人惋惜不已!嗣读印光法师文钞卷四附录---念佛三昧摸象记,亦发现启请者“念佛一法,已修持二十余年,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障深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代业往生……”读之令人扼腕!为什么要让彼等念佛人有此缺憾呢!是故不揣鄙陋,冒昧为文,简介念佛三昧修行次第及方法,期能助益吾等念佛人,念佛悟吾生、念佛生净土;冀能抛砖引玉,同登圣境! 阿弥陀佛! 许大至谨识 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摸象记 解行法要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旁,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持名念佛时,若能不急不徐,将六根之作用统摄在意根,以欢喜心,亲切心,忆佛念佛,自然入境。在此境界中,可以深深体会,一切世间事物,乃人为之施设造作,了无实义,为何颠颠倒倒的闯入这个娑婆世界!古德曾言,百年枯木,断垣残壁,都会开花。您相信吗?念佛到此地步时,心花朵朵开,当下直觉佛在眼前,佛在心中,何等欢喜,何等自在。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予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障深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 生信发愿修行,持名二十余年而不退,极为难能可贵,只可惜未遇过来人开示教导,提升念佛层次;闻之不禁扼腕,思之令人心酸。若能持名意想念佛,(持名念佛时,同时反观自心,摄住意根)从有相念佛(心中尚有佛号)到无相念佛(念佛与定相应时,佛号不起,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当下虽无语言文字,但彼佛充满心中,一念相续,清晰了然),乃至反念念自性,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明心见性),进入实相念佛三昧境界。念佛三昧,广有多种,所之不尽。简而言之,层次有三: (1) 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佛号时时在心,没有昏沉妄想,不念而自念,因尚有佛号名相故,为有相念佛三昧。 (2) 念佛人从持名念佛,忆想不断,渐次进入无相念佛境界,心中已无佛号、佛形,而念佛之一念,相续不断,此名无相念佛,方是净念相继,此即无相念佛三昧。以上两种属事一心念佛境界,惟层次有别。 (3) 若到无相念佛时,返念念自性,忽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明心见性),时时亲见诸佛法身,此后不论持名念佛或无相念佛,均名实相念佛、亦是念佛三昧。此实相念佛三昧,即是印光大师本文所述之念佛三昧,层次最高,属理一心念佛境界。佛是觉者,万德庄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作无穷无尽之布施,众生若有需求,即设因缘,方便度化。近代及当代之大德,彼等念佛由有相入无相,从权巧入实相者,颇不乏其人。而本省念佛人,持名一、二十年信心不退者甚多,故提升时下念佛层次之因缘日渐成熟,有益更上一层楼之念佛及念佛尚不得力之念佛人,敬请珍惜,善自修习。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三昧者正定也、正受也。此境界唯亲证者能知,不能宣说。大师在文后表示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为免众生毁谤造业,故大师谦称未证。既称念佛三昧,可知入此三昧之念佛人,于念佛之时必有正受,与“定”相应。念佛之时虽不住定相,但总在定中。比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从(忆佛)定中起,见阿弥陀佛,遍满虚空…。)” 坊间印行印光大师文钞所集之大师开示,往往系大师对当时一般念佛人之个别问题给予回答,多劝人执持名号,从称佛名号下手,此为事持。实因初学念佛,若不由此,不易入门,至其所论深妙境界,如实相念佛三昧等,篇幅极少。若谓:“印光大师毕生只提倡持名念佛”,是弃大师开示之精华而不顾,智者务请斟酌。 牢固请不已,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明莲池大师所著《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大师引申上文并加演义,兹次第分述于后,请念佛人多予体会、修习。 于持名念佛时,摄住意根,功夫日深,蓦然息却佛号。佛号虽息,而心中忆佛之净念依旧清晰分明,此时但只观照这忆佛之一念,专注与此一境界,心不外缘,念念观照这忆佛之一念所生之处,即是照顾心源。念之起处即念之源头,念之源头即本真心,此心体性与诸佛同体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