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摸象记 解行法要(许大至 著)(2)

反念自念,反观自观。 此二句是念佛人从有相念佛,入无相念佛之关键,然而一般念佛人并不了解,甚是可惜。 莲池大师于弥陀经疏钞云:“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第一阶段:称佛名号)次以意识专注忆念(第二阶段:

  反念自念,反观自观。
  此二句是念佛人从有相念佛,入无相念佛之关键,然而一般念佛人并不了解,甚是可惜。
  莲池大师于弥陀经疏钞云:“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第一阶段:称佛名号)次以意识专注忆念(第二阶段:忆佛念佛。念佛之重要转折处),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悉皆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望极而化。所谓真妄合和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亦即印光大师复戚智周书中所谓:“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明心见性)之谓也。亦即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所谓之“忆佛念佛”。
  “忆念”是从意根入手之念佛法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载:“…又真实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所谓忆念是心悬一处而不忘,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表示,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所以忆念念佛是契入“事一心”功夫,也是渐次契入“理一心”所须具备之行门功夫,但一般念佛人,却难以得闻契入之行门方法及次第,故于书末附上修学事例供行者研习,敬请念佛人珍惜。又以“一心不乱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此亦是向内念“自性”之用功方法。
  或谓“自性”无形无相,无语言文字,离意识分别,当如何念?事实上,只要经过一番方便善巧的训练及不断的练习,即可学会。亦即在一念将生之际,看住这“念”的前头,比如“阿弥陀佛”四字是一句话,将要从心中出来之刹那,已经在心中看住它,也就是看见话之前头,念之前头(详见萧平实老师所著《无相念佛》一书)。念之前头,话之前头,皆无表相、行相可得。即“介而初心”:不假外缘,自生一念也。
  大宝积经曰:“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就相上而言,持名念佛是有相,忆佛念佛是无相;持名念佛所得之三昧亦是有相,以有相故,若不突破,难入实相念佛境界,因为此法与“实相无相”易相应故。
  念佛人若欲达到实相念佛之境界,当增长念佛之动中定力,从有相念佛转入无相念佛,再契入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三昧是有相无相不二,故契合中道。执着有相是凡夫,执着无相是小乘。实相念佛者,明心见性,空有不二是大乘。
  念佛人若欲修成无相念佛三昧,并不困难。难,是难在缺乏正确的知见,没有善知识或过来人指导,不知如何下手?若能正确的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意旨,运用方便善巧来学习,并不难入。
  所谓如子“忆‘母:当母亲不在时、远离时,子女心中想念深切,以此一念来“忆念”佛,来“惦念”佛。或者如母“忆”子,比如儿女远行,行期久远,母亲念子情深,即以此心,想念佛便是。此时并不需要语言文字来称吟母亲或儿女之名号,而是直接想念他即可,每日并把忆佛念佛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生。又如周宣德居士在“广公上人事迹”一书中,亦指出广钦老和尚是心想忆念阿弥陀佛。(请见广公上人事迹一书,承天禅寺编印)
  以欢喜心忆佛,或看住想佛的这一念,让这一念相续不断,即是净念相继;到这地步便知“净念相继”是一念相续,而不是一念不生;萧平实老师所著《无相念佛》书中对此法门有极为详细之解说,并介绍入门之方便善巧及步骤,读者可以迳自索阅,深入探讨,身体力行,欲成就无相念佛三昧,并非难事;忆佛念佛自得心开,证入实相念佛三昧,亦有可能,诚如佛说观无量寿经第十三观云:“……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佛如来宿怨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末学持名念佛多年,其情形与”念佛三昧摸象记”之启请者一样,总觉不堪得力;幸于九〇年学会此法门,决心倾毕生之力,专修大势至菩萨圆通法门,末学于念佛得力之后,偶然得阅印光法师文钞“念佛三昧摸象记”,初读觉得十分亲切,再细读文钞中所述“若论其法……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赫然发现,该内容即是大使在文钞中所谓:“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之方法,亦即是末学与同修们走过的路“忆佛念佛,自得心开”之方法;也可以说是进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入念佛三昧之方法。名相虽异,却可以互相贯通,难怪大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并入净土经典,合称“净土五经”。唉!大师文钞之精华在此,念佛人提升念佛层次之行门关键在此,以前怎么都没发现!欣喜之余,当下发愿,将本记摘录并说明行门契入法要,让有缘人,追随祖师大德之脚步前进时,信解行证,做个“家里人”亲知“家里事”,一览“本来风光”,念佛悟无生,念佛归净土,乃不揣鄙陋,作此解性法要。敬请有缘,珍重索阅《无相念佛》一书,殷勤练习,获益不可思议。
  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全念,关外无念。
  忆佛念佛(无相念佛)是念法身佛,念佛法身。诸佛法身无形无相,离语言文字,非见闻觉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是虚空,亦非虚空中之能量却随缘赴感弥不周,恒时遍缘一切境、一切法界。无处不至,无时不有。若具此知见,并以巧慧加行,不断练习,则忆佛时不起妄念,忆佛之念相续不断,心中亦无名号、声音、形象,此即无相念佛三昧,此时既是观也是念,观与念,合而为一。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此际之观与念,犹如水与乳互相融合,不分彼此也就是说在无相念佛三昧之中,心里无佛号及形象,犹在忆念佛,虽然已到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之境界;但是对于生命之根源尚无法体察亲见,便须向“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演义中所谓之体究念佛。此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关键所在,而不是要我们去吟这一句佛号。
  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皈依无量觉、皈依无量光觉、皈依无量寿觉”。念佛人如已纯熟无相念佛工夫,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继续用功,迨修学忆佛念佛约一、二月乃至一、二年以后,即可能出现忆佛之念犹如泉涌之现象。此时,行者已入忆佛念佛之行门,继续一门深入,亦可能有忆佛心谢(亦即忆佛念佛之念消失,念极而忘)之状况出现,行者初入此境界,此时请务惊慌。忆佛心谢(或念极而忘即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开示之“常忆念佛,攀缘不起,泯然无相,平等不二”之境界。此后仍不断忆佛,待忆佛心谢之境界常常出现后,即可于日常生活中,以见闻觉知,从六根门头去体究、去觉察甚么是“南无阿弥陀佛”之真正意旨。此时之功夫已经可不必依赖语言文字,而以直觉去思惟“如何是皈依无量光觉、皈依无量寿觉、皈依无量觉呢?亦可用同一方法在动、静之中体究“念佛者是谁?”至诚恳切的体究下去,若未一念相应,究得真正意旨,誓不罢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