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修行与婚姻 第三节 家庭与社会(2)

乐修奉命前往,果遇强盗,幸喜盗亦有道,闻知乐修是三宝弟子,不加杀害,反派人代往取华,然后护送回城,免被恶兽毒蛇所害。当乐修谒见国王,献上莲华,将经过禀告国王时,王心生惭愧、忏悔,亦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乐修奉命前往,果遇强盗,幸喜盗亦有道,闻知乐修是三宝弟子,不加杀害,反派人代往取华,然后护送回城,免被恶兽毒蛇所害。当乐修谒见国王,献上莲华,将经过禀告国王时,王心生惭愧、忏悔,亦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施行仁政,强盗亦改业谋生。自此,国王仁慈,人民安乐,可知念佛持戒,必蒙佛光加被,善神维护,既可以逢凶化吉,又能感化别人。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保持人身不失,诚应该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作为提升自己的阶梯,转凡入圣的管道。

2、对家庭负责——学八正道、自行化他

家庭,是儿童的褓姆,是铸造人格的工场,是人生责任的开始,亦是组织社会的骨干。社会是否健康,全视乎组织社会的骨干是否健全而定。

古人云:“人之五伦,造端夫妇。”所以夫妇,是人伦的开始,共同组织家庭的夫妇,既然志同道合,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就应该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甘苦与共,分担家庭责任,养老育幼,传宗接代,专心教育子女,为国家作育英材,以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职责。

可是,现代人思想变了,观念也变了,普通家庭都喜欢二人世界,既不愿养老,也不负责教育儿童。远离大家庭,拋弃旧礼教,将五伦之爱,浓缩为两口子的爱,卿卿我我,好不甜蜜。可惜人毕竟是自私的动物,曾几何时,竟将夫妇之爱,变为只爱自己。亲如夫妇,每因意见争执,或因利害冲突,反面无情,互怨互恨,甚而互相杀害,导致婚姻触礁,家庭破碎,子女前途被毁弃,社会秩序被破坏。

目前世界各地,单亲家庭,愈来愈多,问题儿童,大量生产,此皆因组织家庭的人太自私,不肯负责任之过。当知家庭幸福,夫妇双方都有责任,必须互爱互助,和衷共济。

特别是在家佛弟子,更要负起佛化家庭的责任,以佛的八正道作为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与家人,都见解正确(正见),思想纯正(正思维),言行合理(正语),从事正当职业(正业),争取合理利润,过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时刻提起正念,净化身心(正念),修习禅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时以八正道来培养下一代的德性,使儿童在八正道的熏习中长大,自小就知见正确,思想纯正,行为端正,无不良嗜好;自小就养成仁慈爱物的观念,自小就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将来长大成人,必然向善发展,向道德进军,自勤自奋,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为社会的繁荣而贡献自己,这是必然的演变。所以佛弟子,学习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是对家庭负责,同时对社会,亦有莫大贡献。

二、居士的社会责任

1、实行布施、福利群众

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唯有社会安定繁荣,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否则,社会动乱不安,人必忧心彷徨,所以身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绝对有责任安定社会,造福社会,以及服务社会。何况人是不能离群独居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无论是物质供应,或是精神互助,皆依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诚应以感恩图报之心,来回馈社会。

夫妻共同参加宗教活动、公益慈善活动,有助于增进共识,提高道德修养。

特别是佛弟子,更要尽个人的与力量来安定社会,服务群众。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业,皆应参与,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扬佛法,为他人提供精神食粮,为社会除暴安良,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以尽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至于法布施,尽力而为。例如:学校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佛学讲座等弘法活动,无一不是法布施,无一不是尽佛弟子对社会的责任。要以《华严经》“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之语自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对修桥补路、救灾济贫的善事,皆应积极为之,要以我们有限的物力、智力、体力、心力,不断地修行布施功德,以增长自己的福德资粮。

要养成随时修布施的观念和习惯,布施要随力随心。给贫病急难做布施是大功德;拥护佛法、培养弘法的人才,也有无量功德。

2、融入社会、影响大众

社会生活,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社会,在家的佛教徒,除了家庭之外,社会生活也是非常重要。为了工作谋生、为了求学深造、为了服务社会,都需要跟社会接触,同时要将自己融入社会,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而影响社会。

社会生活可以包括学校、工作、商业、政治和宗教信仰等。不管是那一种社会生活,基本的态度和认识是不能离开礼节、威仪。而基本的礼仪是从衣着仪容的整齐、清洁,乃至言谈举止的礼貌和亲切。必须对上尊敬、对下谦虚、对左右平辈礼让,不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任何人不可有骄傲心和轻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礼貌对待。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心智的开发与净化。

要在与社会大众相处中,注意心智的开发与净化,事实上,开发心智和净化内心的染污,都不可能凭空得来。无始以来,我们已转生过无数次,由于没有应用启开的法门来净除业障,所以仍停留在凡夫的阶段。同样的,将来不论我们还要再转世多少次,如果不修持,也会一直停留在同样的阶段。因此,不论我们听闻何种法教,都应每天修持,并实际将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修行不会与世俗的事业成就发生冲突的。事实上,修行可以帮助人心灵上的成长,及世俗事业活动上的成就。

经由学佛与禅修,我们学会如何放松自已,保持平静祥和。以这份宁静的心,我们才能知道在繁忙杂乱的生活中如何自处。禅修还有很多益处,经由修行我们可以增长。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赖我们的,因此经由禅修和菩提心的培养,他人会感觉到你的改变,而认为你是“众所欢迎的人”。

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该如此的。

一个理想的居士,对于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

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3、行“四摄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