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3)

二、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从涅槃的立场,来看人类的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 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大乘经论及禅典之中,也处处向世人明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

二、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从涅槃的立场,来看人类的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

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大乘经论及禅典之中,也处处向世人明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的理趣。无奈吾人业障深重,宁愿相信凡夫之言,而不愿相信圣者之语。

即以情欲而言,其实情欲本身有何咎呢?

我们认为情欲不好,甚或产生排拒、罪恶之见,难道不觉已经背离“缘起即空”的精神,以及佛教无嗔的原则了吗?

《般若经》云:“真如法门不舍一法,若舍一法即是谤佛。”从般若的立场来看,遍一切法都是药,也遍一切法都是毒,端看是否运用得当。‘砒霜’倘若使用适当,一样可以成为仙丹活命药;‘粪便’如果置于林园花圃,便可长养万物!砒霜、粪便尚且如此,何况是情欲岂有绝对是不祥物之理?

欲界众生比较嗜欲,固然是事实,但嗜欲重只是障碍圣果的证得,却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乃是自性见的戏论──于如如之境生起虚妄分别,复于虚妄分别境上产生执着。这才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稍有情欲,便无法证得菩提,那么佛陀现在也还是生死凡夫。试问:佛陀有没有欲呢?如果佛陀没有欲,那么他肚子饿吃饭是不是食欲?身体寒冷披一件衣服、腰酸背痛请阿难尊者替他捶背,是不是欲呢?

其实生活上例如:手被开水烫到立即缩回来、口渴想喝茶水、走路避开坑洞……等等,广义言之都是欲。虽然很明显的,佛陀必然有种种欲,但却不妨碍佛陀成为佛陀。因为欲之有无并不是成为圣者与否的关键,而应是‘明’与‘无明’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颠倒梦想、有没有觉悟才是圣凡的分水岭。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

婚姻的场所即是菩萨利生的场所。

佛法的最深处虽在涅槃,但体现涅槃的佛弟子,其人格最大的特征,却在大悲。

“大”是体现诸法寂灭性──涅槃,故可称为大;悲则是慈悲的简称。故“大悲”其实是指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慈悲心。

当一个人体现涅槃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主客分离的意识,也不会有人我的执着,所以看的时候只是看,没有产生“我看到”之念;听只是听,没有产生“我听到”之念;充分活在浑然一体(亦无一体之错觉)的境界里;没有丝毫人我对立的隔阂。

所以他看到别人受苦时,只是发觉苦,而没有产生这是“别人”在受苦的念头,所以别人就是我,我就是别人,别人跟我是一样的。由于自身都有离苦的本能(此乃法性使然),当察觉到“别人”在苦时,“我”便会产生悲心,舍不得“别人”苦,所以会倾尽能够运用的福德和智慧,来给予别人快乐,拔除别人的痛苦。并且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时,内心依然安忍在如如不动的涅槃中,没有计着分别心所生之种种名相,唯是一腔满众生愿的悲心而已。这种没有理想、企图,更没有主宰、支配欲望的悲心,将随着佛弟子浸泡在涅槃的时日愈深愈久而愈深彻泯然,最后甚至到达“痴”的地步呢!

经论禅典之中,随处散落这类的经句:

“为度众生离得苦,宁愿我身下地狱”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问渠为何放不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菩萨以大悲而不得自在”

或许一般人大都忙于自身的功名利禄,对此少有感触,但有的修行人听闻此类经句时,则会感动良久。

但愿众生离得苦,谁还去惦记佛学上的名相,谁还去计较究竟不究竟呢?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

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三、现代人如何拥有幸福的婚姻

1、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

有许多婚姻专家、顾问,建议婚前要找教育程度、身家背景,以及嗜好、兴趣差不多的对象。

但是在我来看,结婚对象即使符合了那些条件,也不见得会幸福。因为夫妻是两个人天天在一起,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婚姻,才能面对婚姻漫长的旅途。然而,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条件,并不能保证有成熟的人格,而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恋爱的时候,男追女或女追男,对方喜欢文学,他也去读唐诗宋词;对方喜欢科学,他就赶快去研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谈恋爱的时候,可以这样,而婚姻生活却没办法投机取巧,所以成熟的人格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

人格成熟的人有几个特征:

第一、 是独处的能力。

他可以适意地跟很多人在一起,却也有独处的能力,也就是单独自处的时候,不会无聊,不会靠吃东西或打电话找朋友聊天来排遣寂寞。

第二、 接纳自己缺点的能力,没有完美主义。

有人讲“生平无大志,但求六十分”,这个人就活得很快乐,因为人间哪有十全十美,大概不错就好了。哪一个人没有缺点?有缺点不可耻,只要慢慢的改,而且透过自己慢慢改进,也能体谅出人要改进很困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有心要改变,仍要一段时间。

第三、 体谅别人的能力。

自己脾气不好很想改,却改了好几年都不容易改过来,我们又怎能轻易就要求人家改变?应该体谅别人的缺点和苦衷。一个成熟的人能接纳、体谅别人的困难与苦衷,这些都是成熟人格具有的特征。

第四、 则是真正爱一个人的能力。

可是什么是爱?今天许多人都把爱误解了,“爱是给予,不是需索”,这句话讲得非常好。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你只是给予,只希望他好而已。

可是一般人的爱是“占有”──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如果我没有你,我很痛苦,所以我要爱你、要好好抓住你。这种爱带有支配与操纵,所以口头上都说“我是为你好哪!”殊不知其实是你需要他。为什么你需要他?因为我们经常需要被人家需要,如果被人家需要会感到很满足,会自认:你看那么多人需要我,那么多人没有我是不行的,我有能力使那么多人需要我。乃至夫妻生活,也是时常从“需要被需要”的心理而引发不必要的欲望,总是希望我能制造快乐给你,让你必须需要我,当你必须需要我的时候,我很快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