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索达吉堪布(8)

既想令孤立无援的她得到救护,又能成全她丈夫出家的宏愿,如何才能找到皆大欢喜的良方呢? 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2002年7月21日 讥 笑 很多修行人舍弃故乡到山里修行时,总会引起世间人的不解和讥笑。但我们应该明白,

  既想令孤立无援的她得到救护,又能成全她丈夫出家的宏愿,如何才能找到皆大欢喜的良方呢?
  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2002年7月21日  
  讥  笑
  很多修行人舍弃故乡到山里修行时,总会引起世间人的不解和讥笑。但我们应该明白,世人的讥讽、侮辱是成就修行的顺缘。一切违缘都是成就的征兆。
  藏地的格西尤龙巴在寂地闭关时,一位弟子拉着他的衣服,一定要求他传一个殊胜的教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你虽然从小出家,但应明白看破世间非常重要。食能果腹、衣能穿暖即可,应身处卑微。对待上师教言,应当象饥渴的人饮用甘甜的泉水一样。即使别人讥笑,也义无返顾。将一切抛掷于脑后,精进不懈地修行,只要这样,就一定会成就。”
  博朵瓦格西也说:“如果别人对自己生起悲心,应感到欣慰。”也就是说要放下面子、远离虚荣,当别人觉得自己很可怜,而自己的内心却快乐无比时,你就可以体会到修行的乐趣,所谓外境也奈你莫何了。
  米拉日巴在山中修行,面对几位女郎的讥笑与怜悯,唱道:“罪业多集小女子,一味贪着自家圆,爱美恋身如火炽,我叹众生真可怜……汝等美丽小女子,与我贡通穷米拉,相顾彼此两可怜,尔怜我兮我怜汝,比料一场看谁胜,我知汝等说梦呓,米拉示汝胜口诀,得我碧玉换顽石,饮我美酒弃白水。”由此可见,愚昧和邪见才是值得同情和可怜的,别人无知的讥笑,只能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又怎能动摇我们修行的决心呢?
  壬午年六月十三日  
  2002年7月22日  
  无  私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都有维持生存的欲望。但生存的目标却千差万别。心灵高尚的人,活着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人;平常的凡夫,活着是为了自己、亲友和家人;心胸狭隘的人,却一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即使是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即使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即使是受过无数贤人圣哲的教育,让他放下自私之心,也难于上青天。无始以来,我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活着,要放下这难以割舍的习气,只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点滴滴开始。
  《大师在喜玛拉雅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喇嘛尊哲与上师在一起修行。每天他们只有一顿午餐可以享用,午餐也成了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
  “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
  “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
  “可是我也很饿!”
  “你必须给!”
  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餐属于了别人。但从此以后,他却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此时,他才体会到上师让他舍弃食物的一片苦心。放下自己执爱的东西,可以换来一片无私的天地。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遇到一位只会说“给我”的乞儿时,也是先让他说“我不要”,种下一颗无私的种子,才将食物布施于他。要清除自私的深厚积习,就要遵从“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从一分钱、一碗饭、一尺布做起。
  壬午年六月十四日  
  2002年7月23日  
  皈  依
  世上皈依三宝的人为数不少,皈依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佛教的门内如同一个应有尽有的超市,进来的人各从其志、各得其所,有的人是为了自己的人天福报,有的人是因为畏惧恶趣,有的人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有的人却是为了救度众生。
  前几种发心属于中小士道发心,而后一种却是殊胜之发心。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皈依,如同以摩尼宝换得一颗糖吃,实乃鼠目寸光之举。如果不考虑自身,仅仅为了众生的利益,则如同种水稻不但可以获得谷子,也能够同时获得稻草一样,即使将自身的解脱置之度外,也会水到渠成,不求自得。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皈依的目的是否真是如同每天所说的那样,为度化一切众生而皈依。如果自己都对此有怀疑的话,那么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心,在三宝前,真实无伪地为众生的解脱而再次皈依。
  无垢光尊者有一个皈依的简单仪轨:于三宝所依前供养、忏悔,观想前方虚空中佛陀等三宝如密云般降临,供养外内密等遍满虚空的供品,诚心念诵:“我某某从即日起乃至菩提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通过表示(上师弹指或自己观想)而获得皈依戒。
  这个仪轨简单而有意义,如果诸法师过去没有依照仪轨,仅仅是依凭想象而举行皈依仪式的话,从今也可按此仪轨为他人作皈依仪式。我过去也有不按仪轨的情况,今后一定严格照此执行。
  壬午年六月十五日  
  2002年7月24日  
  寂  寞
  吃过午饭,我一如既往地去关闭房门。隔壁的喇嘛不解地问道:“你每天下午将自己关在屋里,难道不寂寞吗?”“不但不寂寞,还其乐无穷!”
  我说的是实话,每天通过书本,和诸位大德圣哲心贴心地交流;通过内观,与内在的智慧朋友平等地相处,远胜过空耗时光的谈天说地,劳而无功的游山玩水。如果不辩取舍,与世间增长贪瞋痴的狐朋狗友在一起为非作歹,那就更是愚蠢之至了。
  “与君子游,如日之长,加益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几何而不行陷乎?”与高尚的人相处,时间一长,不自觉地都会受其熏染;而与卑劣的人同行,就像行走于薄冰之上,怎么可能不陷于污水之中,而受其污染呢?前辈的大德们,就是世间早已难以寻觅,如同摩尼宝般的朋友,我怎能错过学习他们的机会呢?即使有这样品德智慧俱全的高尚之士,你又怎么忍心每天前去打扰,而浪费他的宝贵时光呢?通过独处,我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无限风光。
  每天关上房门,拉上窗帘,装出一付不在家的样子,与前辈伟人们倾心交谈,与觉性朋友促膝相知,是每天最快乐的一段经历。
  如果因为惧怕寂寞,而去寻找世间友人,或是到处游逛。其结果只是徒劳。一位修行人曾告诉过我他的感觉:如果你的心是寂寞的,即使你身处众人当中,寂寞仍然难以排遣;如果你的心不寂寞,即使你在山洞中独自度过一生,你也是快乐的。因为寂寞来自于内心!
  对此,《窍诀宝藏论》中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如果明白了寂寞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不能通过调整外境来改变的道理,你还会走出户外去消除寂寞吗?
  壬午年六月十六日  
  2002年7月25日  
  牧  童
  每天清晨,草尖上已挂着厚重的白霜,呵气成冰的季节已悄然向我们走来。青草已逐渐失去了水分,显得干燥而枯黄。走出房门,迎面碰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牧童,他手拿念珠,衣着陈旧,赤裸着双脚,与二十多年前的我如出一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