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2)

在《瑜伽集要焰口 施食 仪》卷一说:“初地菩萨勇识者,百福庄严,一切行愿皆圆满,顿超十地,证入一生补处位吉祥,三乘速证究竟成正觉。”顿超法门,人人有份,这就是民主;立地成佛,个个都能,这也是民主。 甚至

  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卷一说:“初地菩萨勇识者,百福庄严,一切行愿皆圆满,顿超十地,证入一生补处位吉祥,三乘速证究竟成正觉。”顿超法门,人人有份,这就是民主;立地成佛,个个都能,这也是民主。
  甚至在佛教里,不但佛陀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禅宗呵佛骂祖,要人找回顶天立地的自我,不要臣服于神权,更把民主的思想提高到极点。
  鸠摩罗什与磐达特,大乘小乘互为师,这是民主观念的呈现;文殊菩萨曾向八岁的妙慧童女顶礼,这正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更是民主思想的典范。
  太虚大师的“人成即佛成”,黄檗禅师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乃至慧忠国师称呼侍者“佛祖”,侍者说“我不是佛!”慧忠国师责备他不敢直下承担。从这些禅门公案,都足以说明,佛教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见《般若经》),这就是典型的民主。
  丛林生活中,出坡作务,不分资历深浅,人人一律平等,充分发挥了民主的精神;丛林制度里,清众可以选为住持,例如樵夫出身的六祖大师,他也能成为一代祖师,这就表示一种民主。
  因此,佛教丛林“传位传贤”,也跟唐尧虞舜的“禅让天下”,乃至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一样,都是民主。
  此外,佛教的僧团,凡事要召开会议,经大众“三番羯磨”通过,始能公诸实施,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先驱。
  佛陀认为一个国家政治结构的建立原则,首要条件是“数相集会,讲议正事。”(《中阿含经》)佛陀留给众生一个最可贵的僧团制度,主要是因为在僧团里,凡事都是由多人会议决定,不会独断独行,这就是民主的精神。
  佛陀时代的会议形式有布萨、羯磨、灭诤、说法等四类。其中,羯磨是使生善灭恶的作法,行于授戒、说戒、忏悔、结界及各种僧事的处理。当受戒时,正授由羯磨和尚开导受持戒法的意义,并行三番羯磨,一一问以“尽形寿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为证盟受戒。
  佛教僧团透过羯磨法,发挥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众的意见和力量,圆满解决僧团里的各种事情,成就大众过六和敬的生活。
  佛教的羯磨法与现代的会议法相仿,分为三类:
  (一)单白羯磨:意思是“唱言”,这是对于不必征求同意的事,向大众宣告常行、惯行、应行的事,唱说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现代会议中的例行工作报告。
  (二)白二羯磨:这是宣告一遍,再说一遍,征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会议,凡是提案皆须交由大会讨论、接纳、决议,才能生效。
  (三)白四羯磨:这是作一遍宣告后,再作三读,每读一遍,即作一次征求同意,若一白三羯磨后,大众默然,便表示无异议,而宣布羯磨如法,一致通过议案。
  比之现代议会程序,佛教会议法的精神显得更为庄重、神圣,更为民主。现代会议中的提案,通常只要过半数投赞成票,即算通过,很少有要求一致通过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常要求一致赞同通过,僧团中若有人执持歧见,便是羯磨不成;不过,羯磨法中有灭诤羯磨,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数表决的。
  所谓灭诤,就是为了解决僧团中的争议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灭诤法,以公正、平和的原则,处理大小诤事。
  七灭诤法不但保障个人的权益,且情、理、法兼顾,同时也使僧团得到清净与和乐。佛陀制定戒律,依法摄僧,同时把执行教团制度的权力交由大众,亦即所谓“僧事僧决”,充分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在英国的政治名著《印度的遗产》一书中,对佛教的此一民主会议法,有相当详细的论述,因此塞德兰侯爵(Marguess of Zeiland)说:“我们今天国会制度的基阶,竟可从两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会议中见到,真是令人惊奇不已。”所以若说,现代民主国家的会议制度,是从佛教的思想中继承来的,实在不为过。
  此外,佛陀入灭后,僧团遵循佛陀所制定的会议法,配合时代演进的需求,渐渐发展出许多不同类别的会议。例如,僧团不仅对内召开会议,达成共识,甚或与信众一同集会,举行四众弟子皆得参与的会议。
  乃至佛陀入灭后,佛弟子为了让正法久住,先后多次结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是在佛陀入灭后的第一年夏天(约西元前四八五年),以大迦叶为上座,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在七叶窟中举行第一次结集,因为有五百大阿罗汉参加,称为“五百结集”。之后陆续又有“毗舍离结集”(或称“七百结集”)、“大众部结集”(又称“窟外结集”),以及在摩揭陀国华氏城举行的“第三次结集”,直至佛陀入灭后四百多年所作的“第四次结集”等,每次结集,莫不是取决于大众的意见,这些都是佛教民主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上古人类的历史中,根据《大楼炭经》和《众许摩诃帝经》等诸多经典记载,他们“身相端严,诸根无缺,妙色广大,自有身光恒常照曜,长寿喜乐,腾空自在…………,亦无男女众生之相。”(《众许摩诃帝经》卷一)他们“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寿久长。时天下人,其端正姝好,不别男女,亦不可别君长庶民人,但共众俱往还。”(《大楼炭经》)因为他们以法喜为食,以没有男女尊卑的平等为乐,因此可以说是再民主、自由、平等不过了。但后来由于世界起了变化,他们之间有了美丑、骄慢、比较、计较、相互斗争,再后有了男女之别、夫妇关系,继而形成家族、乡党、集团,终致造成世界扰攘不停。可见世间上,举凡一切纷争对立,莫不由于“我执”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无我”,人人能够相互尊重,世间才有民主、自由,也才有和平可言。
  唐君毅先生曾说道,世间上,没有比民主自由更好的东西!(见《唐君毅论文集》)确实不错,民主自由乃人间社会大众所共有的财富!因为举世滔滔,唯有民主和自由,才有人权,才有民意,才能共享民主、自由、平等的可贵。  ↑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真义
  为什么受持五戒是自由呢?佛教讲“持戒”,戒不是束缚,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恶、对人不侵犯。所谓不侵犯,就是不能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
  《大宝积经》卷八十二载:“所谓五戒: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离彼邪淫,不以染心视他女色。……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应离酒,不醉不乱。”因此,五戒中: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信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