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起相应的素养。如是,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否则的话,即使在寺院生活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虽然我们外在的形象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仔细考量一下,我们的观念、行为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别呢?僧众乃人天导师,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具足威仪,更要从内心培养起堪当这一重任的品质。这就需要通过学佛、修行全面改造自己。 时常听到人们感慨当代出家人的种种不如法,我告诉他们:出家人也是人,也是从芸芸众生而来,不可能立刻成为圣贤。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从社会走进僧团。我们往往带着社会上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习气来到佛门,若不能以佛法改造自己,虽然剃发染衣,有了不同的包装,内容却是依旧。可以说,仍是十足的在家人,甚而比某些高素质的在家人更世俗。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出家这条道路,就必须认识到这一身份的内涵和意义,以此造就自身品格。那么,出家人究竟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呢?我谈几点,和大家共同勉励。 一、发心 关于发心,大家可能觉得很普通。在佛教界,“发心”二字多流于空洞的口头禅,很少引起我们的重视。事实上,它正是学佛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修行还是成就,最终将落实于心行。 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有很多追求,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一般人关注的只是外在的名利、事业、情感,一生为此奔忙追求。作为出家人来说,初衷虽是出离世俗生活,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寺院也在走向商业化,使不少出家人忙于事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究竟以怎样的心在做事,是关键所在。 每个人的心行,来自无尽生命的延续,包括我们成长中的积累,也包括无穷过去的积累。生命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一切痛苦和快乐皆根源于此。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一颗封闭、痛苦的心;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有一颗开放、安详的心;之所以贪婪,是贪心在指使;之所以嗔恨,是嗔心在发作;之所以处处为自己着想,是我执在作怪。如果我们对社会充满关爱,那是来自爱心和悲心的力量。 不同的心,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结果。心灵的负面力量,如贪心、嗔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起嗔心时,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只有在付诸行动后,才会进而伤害到他人。当我们起贪心时,则会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中,即使拥有再多,和无限的欲望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仍然会因为不满足而沮丧。我们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追求,带来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之所以活得那么疲惫、那么痛苦,正是根源于内心重重无尽的烦恼,而不是外在的环境。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却无法逃避自己的心。带着一颗烦恼的心,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开怀。反之,如果内心快乐安详,即使身居陋室、生活清贫,一样能怡然自得。所以说,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财富和地位。有钱有势的人也有他们的烦恼,甚至比常人更多。在我接触的信徒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学佛,关键在于改造我们的内心。如果仅仅改造环境,那是不究竟的。就像脸上沾染了污垢,即使拼命擦洗镜子,镜中呈现的影像依然是不清洁的。同样,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执著,也都是内心投射的影像。因为我们有贪心和嗔心,所以见到喜欢的立刻就起了贪念,见到讨厌的立刻就起了嗔心。所谓的喜欢和讨厌,只是我们内心赋予它的个人判断,并非真实的客观结果。若是我们的内心不清净,看到的世界就不可能圆满。而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所以他们的世界就是圆满的,这正是佛经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世人因为不了解内心对于世界的作用,一味改造外在环境,不仅没有造就净土,反而带来了环保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唯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知道如何从内心着手修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心灵中有哪些力量是正面的,具有积极意义;哪些因素是负面的,具有破坏作用。在《百法明门论》及《俱舍论》中,对各种心理活动都有详细阐述,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种种心所,从而进行抉择和取舍,消除负面情绪,开发正面力量。这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论》中特别强调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 凡夫心,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谓凡夫心,即贪心、私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的不良心行。在过去生,正是它们使我们辗转于长劫轮回之中。今生今世,又是它们在继续制造痛苦。意识到这些心行的过患,我们就必须像防范洪水猛兽那样防范它们,时刻不能松懈。当然,仅仅防范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逐步铲除这些隐患。不然的话,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学佛出家,首先要发出离心,使我们的心从凡夫心中摆脱出来。当我们说到出离时,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出离,一是对内心种种执著的出离。任何心行都不是独立的,皆以相应的环境为基础。如贪心的生起,一定有其所贪的对象,或者贪吃,或者贪睡,或者贪玩,或者贪色。我执也是同样,或执自己的身体为我,或执自己的想法为我,或执自己的财产为我。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摆脱某种心行,就必须远离与其相应的环境。 出离世俗之家,也就是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占有欲,包括对财富、事业、家庭的占有。藉由对环境的出离,进而摆脱对环境的执著。所以说,出家不仅是出离环境,根本还在于出离我们的凡夫心。当我们去除内心的一切杂染,就能拥有清净无染的心。而它所呈现的,是安详、从容、光明,是无牵无挂的自在。 出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出离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灵的束缚。那么,又该如何生起并坚固自己的出离心呢?在《菩提道次第论》中,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都是在帮助我们培养出离心。 首先是念死无常,这是生起出离心的重要方法。若是我们深切感受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世间种种浮华也就黯然失色了。虽然我们都知道人必有一死,但总觉得眼前还有长长的一生可过,所以要有财产、房子,要有种种生活的必需品乃至奢侈品。我们的需要是如此之多,好像要得越多,死亡就会离我们越远。事实上,死亡发出的邀请往往是突然的。在这个世间,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经历死亡,从婴儿到老人,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身份的价值?就是利用它好好修行。不然,即使成就再辉煌的事业,终究是过眼云烟,于解脱、于生命素质的提升毫无价值。而一旦失去这个身份,或许就是长劫的苦难和沉沦,是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真正意识到生死无常,能策励我们利用好现有的每一天,利用好今生拥有的宝贵人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