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杜甫与佛教因缘(2)

这种结缘,除早年曾受奉佛修禅的姑母濡染外,还由以下几个方面促成。 第一,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唐王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释道并盛。至玄宗朝益甚,玄宗本人就遍注儒释道三教经典。三教日趋融合,渗透到社会各

这种结缘,除早年曾受奉佛修禅的姑母濡染外,还由以下几个方面促成。

第一,三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唐王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释道并盛。至玄宗朝益甚,玄宗本人就遍注儒释道三教经典。三教日趋融合,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唐代士人大都出入儒道佛。杜甫生逢其时,无疑亦有兼容儒佛道的一面。第二,仕途失意与现实历难。这对杜甫主动接近与偏转于佛禅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近禅和向禅主要集中在困守长安的后期和流寓成都、夔州期间,这显然源于惨痛的人生困厄,而佛教具有消解人生痛苦、现实磨难,以寻求身心清虚安宁的天然优势。第三,禅宗兴盛。禅宗自始祖达摩于南朝宋未来华,历经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等五祖,至盛唐弘忍的弟子神秀、慧能分别弘法,形成“北渐”、“南顿”两宗,而慧能及以后南禅完全中国化,简便易行,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杜甫正值佛教禅学流布遍天下之际,禅宗对人们思想与生活的影响日趋深广。参禅奉佛成为唐代士人时尚。除王维、张说、独孤及、张彦远外,杜甫的好友房璃、严挺之及李邕等也笃信佛教以至归心禅宗。这种风气会促发杜甫由奉儒向近佛禅偏转。第四,儒禅相通。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但目的还在于劝人向善,甚至修发大乘慈悲之心,普度众生。这同儒家的“仕者爱人”、“济苍生”根本上是相通的,这是他接受佛教影响的思想基础。另外,儒禅在心性上相通,都要求自我觉悟,只是儒家把重点最终放在人的道德和社会实践上,而禅宗则主要在个体解脱上。严峻的现实打碎了他基于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诉求时,他很自然地在儒禅心性相通的关节点上向禅宗个体心性解脱偏转。总之,杜甫虽最终未成为佛教徒,但在寻找精神休憩时倾向佛禅,这是他后半生思想重要一环。这种儒禅结合是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处理儒佛关系的先声,只不过杜甫以诗化方式隐晦地加以表现罢了。


 

编辑:心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