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2)

四是要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史载玄奘西行,是为求律,鉴真东渡,乃为弘律,弘一闭关,专修律宗。每当佛法衰微陵替之际,古德先贤,高僧大德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以戒为师”,怀海禅师订立《百丈清规》,宗喀巴大

四是要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史载玄奘西行,是为求律,鉴真东渡,乃为弘律,弘一闭关,专修律宗。每当佛法衰微陵替之际,古德先贤,高僧大德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以戒为师”,怀海禅师订立《百丈清规》,宗喀巴大师高树戒律的法幢,都在中国佛教界发展史上传为佳话。其精神应当传颂,切不可失落。

五是要提倡建设“人间佛教”。从太虚大师到赵朴初居士,一直到当今两岸,许多高僧大德,都在孜孜探索、积极思考,大声疾呼,努力践行,“人间佛教”。中国解放初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民。”我们认为,要想今后的中国佛教有稳定性,有组织体,有团结力,必须积极于律制的推行;要想中国的佛教僧团有统一性,有活动性,必须推行律制的教育;要想佛教徒们层层相因,彼此节制,保持身心的清净,必须强调以戒为师。佛教“戒”的要求应该比世俗规约更高。因为社会的法律,法规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佛教的戒律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戒是要用来规范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要求别人的。戒律的精神,在自我发心的清净受持,在于实践菩萨道。

六是佛教要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释大乘论》卷十一说:如来制戒有二意;“一为声闻自度故制戒;二为菩萨度他故制戒。”佛教的戒律不仅禁止做一切恶事,更要积极地行一切善事,也就是要净化自己,利益他人。做坏事是犯戒,不做好事也是不持戒。佛教讲身、口、意。如果大家都“意”存好心,“口”说好话,“身”做好事,社会怎能不和谐呢?

(三)

作为佛教的信徒认为,“以戒为师”是佛教长久住世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是佛教为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佛教人才辈出、僧众团结共事的依托和保障。我们呼吁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就是要在佛教内部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把极少数的教徒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依戒消除。同时把少数僧人、居士的信仰淡化、戒律松驰、拉帮结派、聚众纷争、刚愎自用、私欲膨胀的孽障统一进行依戒治理。把中国的佛教建设成一个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护持三宝,坚持正信的佛教团体。

中国的佛教,目前正处在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在各个领域呼唤僧才,呼唤大师,涌现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化,持戒上是楷模、品德上能服众的德才兼优的僧人法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坚持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引导正信,净化人心,服务社会,化导众生,把佛教建设成为一个既有道风,又有学风;既能对内安僧办道,又能对外弘扬佛法;既能继承佛教传统,又能适应时代潮流的现代丛林,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