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可以让众生种植福田,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降伏自己的憍慢,收到自利利他的效果。 乞食制度在中国古来一直没有很好的实行过,当然这与中国的国情是有关系的,不行乞食法,势必要考虑衣食的来源,为衣食奔忙,这就产生了一些邪命现象,正如灵芝大师在《资持记》中说: 嗟乎末法,五浊益深,我慢自高,略无正信,而乃奔驰世路,请谒门徒,折腰于村叟之前,谄笑于闾阎之下,或躬为商贾,或亲执耕助,毕世营生,终身不足,自甘下劣,孰畏勤劳,可谓世间愚人之所轻慢,宁知清净之妙术,自在解脱之法门。 灵芝大师所痛斥的时弊,也正是现在存在的现象,当然,这些都是因为汉地没有实行乞食制度的结果。 不作余食法:根据律中规定,僧尼先食正食已,日未中前,如还想食,作余食法已,还可以再食,但修头陀行者,日中正食只允许食一次。《大智度论》说: 由求小食中食后食,则失半日之功,佛法为行道故,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等多食无度,浪费时间,妨碍道业。养马养猪者,养马图力,养猪图食,出家行道不图色力,所以出家人不能像猪马似的饱食无度。 一坐食:一坐食是在一坐处吃饱为止,但受一食,不同不受余食法,犹受小食。受一坐食法有十利。如《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有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尽在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快乐。 受一坐食法,不必数数乞求于他,少食不会引起疾病,少食身体轻便、快乐。 一揣食、是规定尽一钵之食,由数受贪心则多,所以限在一钵之内,吃饱而已。需要注意的是,受不作余食法,一坐食、或一揣食者,都是为了对治贪心,所以食时要节量。如《大智度论》说: 云何受节量食,若餐啖无度,增身睡重,常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赢,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等。 食要节量,由食多昏睡,不能修道,食多肠胃不适,引起疾病,所以节量而食。 四、头陀行者的住处 与衣食同样重要的是住处,凡夫的特点是心随境转,不能自己,所以选择住处环境,对于修道的能否成就,至关重要。僧尼的住处,佛世有两类:一是僧伽蓝摩,一是阿兰若处。僧伽蓝摩,汉译众园,是众僧共住的园林,阿兰若处,汉译寂静处、或闲静处。修习头陀行者只能住在阿兰若处,以及属于阿兰若处的冢间、树下、露地、随坐的五处。 阿兰若处:相对聚落村庄而言,指郊外山林旷野之中,杂音不到的处所。《智论》说离村最近三里,能远益善。《四分》说:去村五白弓。按一弓长四肘,一肘长一尺八寸,一弓长七尺二寸,一百弓为七十二丈,五百弓为三百六十丈。六尺为步,六十丈为百步,三百六十丈为六百步,即二里也。萨婆多部律说:一村一拘卢舍,一拘卢含为一鼓声,也就是说钟鼓声闻不到的地方。所以阿兰若处是清净的处所。 冢间坐:又称死人间坐,印土有林葬的习俗,山林旷野之中随处可见死尸,与死尸同住一起有益于道念增长。所以《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死人间住亦有十利:一常得无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净想,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得精进,十能除怖畏。 凡夫有四种颠倒:无常执常,不净执净,无我执我,以苦为乐,所以佛陀遗教比丘,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常人们住在舒适的环境里,但凭观想的力量修四念住总觉得困难,倘若能住在冢间、面对死尸,自然会容易许多。 树下坐:树下与佛教的关系密切,教主释迦牟尼的出生、修行、成道、涅槃,都在树下。我们身为佛子,当随佛学,因此树下坐也成了头陀行之一。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树下坐在修道上有许多利益,如《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树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斗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少而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 树下到处都有,大树底下好乘凉,避雨,树下坐可以避免乞求房舍的麻烦,树下空气好,有利于修道。 露地坐,比起树下坐更为艰苦是露地坐,大树的垂荫,就像半座房子,树下荫凉,鸟语花香,往往也会使人贪著,这就有必要受露地坐。露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容易证入空定,当然露地坐必须是没有下雨的时候,倘若下雨天气,就得移到山洞或房屋下了。露地坐的意义,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空地坐亦有十利: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诤讼,四若余去无有顾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热蚊虻毒虫等,七不为音声刺激所刺,八不令众生嗔恨,九自亦无愁恨,十无众闹行处。 空地坐能磨炼意志,空地坐无所依赖,自然不会有什么可贪著,但空地坐太坚苦了,不是非常意志者所能办到。 随坐,就是不择树下露地,随处而坐,不乐人所贪,不恼他令避。随坐利益依《十住毗婆沙论、解头陀品》说: 随敷坐亦有十利: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坐,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讼因缘,十不夺他人受用。 随坐与露地坐、树下坐、冢间坐一样,不必向施主乞求精舍,不给僧团增加任何的麻烦,不会引起任何得失是非,随遇而安,无挂无碍,但要做到是不容易的。 五、头陀行者的威仪 威仪有行住坐卧四种,作为修头陀行者要常坐不卧。坐是修道的一种最佳方式,佛教中有著名的七支坐法,据佛经上记载:七支坐法早已失传,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后来在雪山深处,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得阿罗汉果。这传说近乎神话,但却能说明坐的修道意义,所以萨婆多部律中说:三乘圣人皆以此坐而悟道。 坐是精进相,坐是一种修道表现,佛陀在许多经律中,总是勉励弟子们少卧多坐,如《四分律》记载:有兰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佛言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为出家,为存出要。又《大智度论》说: 身四威仪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利,求道者大事未辨,烦恼贼常伺其便,不宜安卧,若欲睡时,肋不著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