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居士化佛教中僧人仍然可以成为精神领袖。应当澄清,所谓以在家居士为主,并不意味着出家僧人地位的降低,这只是当前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印顺法师曾要求出家众不要担心在家菩萨僧的发展,他相信,“如果出家众自身健全,深入佛法而适应众生,那一定会与在家佛教携手并进,而且在佛教中,始终会居于领导地位的。”诚如印顺法师所言,出家人如果掌握了高深的学问,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慈悲精神,他们仍然是众生的精神象征。 七、将出家修行放在人生的晚期最为可行。我们知道,古代印度的婆罗门阶层通常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梵行期(学生期)、家长期(家居期)、林栖期、游行期。前两个时期大约占据人生的头五十年,主要是求学和为社会作贡献。第三个时期是在培养出家庭的继承者之后再走进寂静的森林,省察自己五十年来走过的人生旅程,完成自己的思想。接着进入第四个时期,即走出森林,四处游历,传播自己的思想。我以为,婆罗门的人生旅程对我们今天的佛教生活仍有借鉴意义。如果以上述四期来套用佛教,那么前两个时期应当以居士身份为主,一边学习,一边为社会服务。等到退休之后,再自愿出家,即过后两个时期的生活。这样做不仅和社会不冲突,而且还由于是在对社会尽职尽责之后带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来展开佛教的修习,因而对佛法的参悟大有好处。 八、佛教的居士化是一种世界潮流,这一点在亚洲各国的佛教复兴运动中尤为显著。就世界范围来说,宗教是多元的,各种宗教之间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佛教必须摆脱狭隘的禁欲主义,采取丰富多彩的传教方式,方能具有相应的竞争能力。 总之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也是宗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信息来源:摘自《世界宗教研究》)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