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生活的余暇,若能读些“四书”、“五经”及老庄之类的传统文化书籍,相信会对佛法的学修有极大的提升。 在传统文化之外,历史、地理、哲学乃至自然科学的书籍,都可以适当的阅读一些,这对于增进知识、开拓视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作为学习的话,电脑与网络技术这些现代的工具也是要掌握一些的,不然无论是对自己的学习、还是对佛法的弘扬,都有相当的局限性,毕竟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了,我们怎能完全的漠视这些先进科技的存在与价值。只是在学习的过程里,一定要有所警觉,切不可沉溺于游戏、聊天等无益的生命消耗上,那样就适得其反了。钢刀固然危险,智者却可以用它来利益许多的人,怎样把握对于现代科技的使用,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简择了。 3、立志向道、正确态度 人生在世立志非常重要,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又说“志当存高远”。同样,从未想过要成佛作祖的法师恐怕也不算有大志向。没有志向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没有志向就像没有目的的旅途,就似没有航标的海船。不是茫然无为,就是庸碌颓废,甚至还有可能迷失自我,生命也必然会消耗于琐碎的生活小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家之后,我要作什么?我该怎么做?这些问题是要常想一想的,是要弄明白的。因为这些是一切修学的前提,没有这样的思考为基础,其它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 能够立志向道,尽形身寿奉献佛教当然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根本没有这个动力,也不妨思考作其它的选择,走另外的道路。 出家为僧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修学佛法,解脱生死烦恼。如果出了家不能够修持佛法,不愿意守持戒律,或者还恋慕尘世的繁华,那么脱掉僧装,还俗归家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一个出家人,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该有这种样一态度。 其实僧还俗早在佛陀时代就已有之。《中阿含·木积喻经》中佛讲“欲成无上梵行之法”,当时就有“六十比丘舍戒还家”。因为他们觉得“世尊教诫甚深!甚难!学道亦复甚深,甚难!”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佛说出家修行之法,就有五百比丘叩头白佛言:“世尊,我等不堪修出家道。所以者何?从昔以来,为利养故,行于邪法,有虚无实,受人供养,负债滋多,为是等故,实怀忧惧,今愿舍道还归俗缘”。 另外、在《大宝积经》卷八十八中,亦有五百比丘闻法不堪受持而还俗归去者。 在这种情况中,佛陀没有责骂这些还俗者,更没有轻侮慢怠。相反、却还赞叹说:“善哉善哉!吾助尔喜。所以者何?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堪触者,不如不为。何以故?执持不勤,反为害故。汝等今者,信于业报,有惭愧心。惭愧因故,除灭过罪,增长善根。…….又告比丘,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由此可见,佛陀对待比丘还俗的态度是开明的,他从不对修道学佛勉为其难。 佛陀在戒律中也曾明确指出,是允许比丘还俗的。只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对待还俗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有些人认为“好马不吃回头草“,出了家再还俗是件不光荣的事情。有些人认为出了家就不能再还俗,否则就会折福损寿。甚至还有人干脆说“出家还俗就会墮地狱”。这对人误导很深,由是而产生出了一些极不正常的现象。其实,即便是还俗了,只要退僧不退道,若能继续信仰佛教,继续修学佛法,作一个在家信徒未尝不是件好事。总比那些不能守持戒律,不能修学佛法又不敢还俗的人;难舍世间富贵荣华,又不敢公然退出的人,做苟延残喘的饭食僧,要好得多。我们应摈弃以往的误解、偏见、成见,换以正确的态度,用新的思维来对待僧还俗现象。就像太虚大师《尊重僧界还俗人》 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来尊重还僧还俗者。偿若这样,就会避免那些“人在曹营心在汉”,“脚踩两条船”现象给僧团造成的损伤,给佛教造成的危害。 愿我们都能“志存高远”! 常住寺院中的佛法修学十分重要,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下,出家人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丛林寺院中度过。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的在这种条件下修学,不但会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光,甚至会影响到寺院和僧团的清净、团结。所以,常住寺院的佛法修学生活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还是不简单的。 当然,它也远不是这一篇拙文所能囊括,这里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期待本文的内容能够唤起大家对于寺院佛法修学生活的重视,期望每一个常住寺院里的出家人都能够与寺院和僧团和谐生活。由于笔者认识的有限,加之言难尽意,所以本文不足与错误之处恐在所难免,愿读者批评。 谨以此文与诸同修共勖勉!(信息来源:摘自《空林》)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