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法的基本─四圣谛(2)(3)

如果情况是这样,如果基本的连续体不是由业所造,那么业的适当位置在那里?在产生众生及其所居住的环境这方面,在哪一点上业扮演了因果的角色?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世界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当演化

如果情况是这样,如果基本的连续体不是由业所造,那么业的适当位置在那里?在产生众生及其所居住的环境这方面,在哪一点上业扮演了因果的角色?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世界有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当演化到一个能影响有情众生的阶段——能产生苦的经验或快乐的经验,这就是业涉入的时刻。毕竟,业力过程只有和众生的经验相关才有道理。

因此,如果我们问,意识是不是由业产生的?或众生是不是由业产生的?答案似乎应该是否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问是否人的身体和意识是业的产物?答案则是肯定的,因为两者都是从善业来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谈及人的身体和人的意识时,我们是在谈和个人痛苦、愉快经验直接相关的存在状态。最后,如果问我们追求快乐与克服痛苦的自然本能是否为业的产物?似乎答案会再一次为否定的。

(三)业与自然世界

现在,当我们谈到整体物质宇宙的演化时,我们不能说那个因果的自然过程是业的产物。自然世界因果过程的发生与业无关。虽然如此,在决定过程产生的形式或导致的方向上,业会扮演某种角色。

我们于此应该提出,从佛教的分析角度来看,要区分两种探究的领域。我们可称其中一个领域为“自然的”,此中只有因果律的自然过程在运作;而另一个领域是依这些因果互动会出现一些属性。由于这样区分的缘故,当试图要了解世界或真实的本质时,我们发现有不同的推理管道可用。

例如,我们在佛教的分析中使用所谓的“四原则”。首先是自性原则(Principle of Nature):事物存在,以及因其存在导致结果的事实。我们几乎可以说这个原则意味对自然律的接受。接著是效力原则(Principle of Efficacy):这是处理有关事物依其自性有能力产生特定结果的方式。第三个是依存原则(Principle of Dependence):在前二个原则成立后,我们知道在事物与事件彼此之间,在因与果之间,存在一种自然依存的关系。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佛教的批判性分析采用不同的推理方式去扩大或加深我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因此我们接受的第四个原则是正确证明(Principle of valid Proof):有了这个,那就一定会变成这样;有了那个,这应该会是如此的。

对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而言,了解这些自然世界的原则很重要,如此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知识去过一种如法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由于过著如法的生活,我们就会把正确证明的原则用于行善除恶这方面上。

因此,如我早先提过的,现在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因果过程的哪一点上,业牵涉进来了?以及业是如何地与自然因果律的过程互动?

为了要回答这些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参考自己的经验。例如,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上午做的某一行动,到了下午还有持续性的影响力。行动会创造出某种心灵的状态。它会对我们的情绪和存在的感觉有所冲击,纵使它在早上就做了,它的效果还在我们心中持久不衰。我想业及其后果是以相同的原则在运作,甚至连久远的业报也是如此。我们要了解,这就是业所造的效果何以能在行动做完后还能留那么久的原因。当然,依照佛教的说法,业的冲击影响可在今生甚至来世中存留著。

在这点上,我觉得除非用金刚乘文献所提到的要点,来补充佛教文献(注三)中所找到有关业力过程的一般性解释,我们的了解将不会是完整的。金刚乘解释物质世界和众生的身体这二者都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组成。这里的空要以真空或空间来了解,而不是以无障碍这种学术性意义来了解。金刚乘文献用外在元素和内在元素的角度讨论这些现象,以及在一个非常深奥的层次上,显现它们是如何彼此关联的。透过对这个关系的了解,我们对业影响这个世界的方式会有更为深刻的体悟。

就如先前提过的,意识的存在是个自然的事实。意识是存在的,就是这样。相似地,意识的连续,也是一种自性原则:意识维持它自身的连续性。在这点上,我要补充一下,佛教对意识的了解是不可能为无处生或无因生,同时,意识也不可能从物质中产生出来。这不是说物质不能影响意识。然而,意识的本性是全然光明,纯粹体验;它是种本初的认识能力,因此不能从与其性质不同的物质中产生出来。这就导出既然意识不能无因生,也不能自物质因生,那它一定要从不停的连续体而来。就在这个前提上,佛教接受(无始以来)前世的存在。(注四)

我们已经知道苦的根源是业与无明,但事实上,无明是主要的苦因。

(四)业与情绪

佛教每个学派相应于他们对无我教理的不同诠释,各有对烦恼性质的不同了解。例如,对中观自续派和唯识宗而言,某些心的状态和某些思想情绪也许被认为是非妄想的,但从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看,仍然被认为是虚妄的。当然,这点相当复杂,而且需要多多研究,才会明了。

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知道烦恼是我们最终的敌人和痛苦的根源。一旦它在我们的心中产生,立刻就会破坏我们平静的心,而且事实上会破坏我们的健康,甚至我们和他人的友谊。所有像杀害、欺凌及欺骗等等,都是从烦恼衍生出来的,因此,这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今天一位外在的敌人也许对你有伤害,但明天很可能变成对你有帮助,而内在的敌人一直都是破坏性。再者,不管你住在那里,内在敌人总是跟著你,这情况非常危险。相对地,我们通常可以和外在敌人保持某种距离。例如,在一九五九年,既然逃走是种物理的可能性,我们逃出了XZang;但是,内在敌人,不管我在XZang,或在布达拉宫,或在达兰沙拉,或在这里——伦敦,不管我去那里,它都跟著我。我想内在敌人连禅修时都在那里,甚至如果我观想坛城时,我仍然可能发现这个敌人就在坛城的正中间!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重点:戕害我们快乐的真正敌人总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那么我们能怎么办?如果不可能与那敌人交手而去除它,我想我们最好把灵修之道忘了,而依赖酒精与性和其他东西去改善我们的生活。然而,如果有可能去除那个敌人,我想我们应该掌握现在拥有人身、头脑和善心的这个良机,把这些力量结合起来,令其减弱,甚至究竟根除它。依据佛法,这就是人身被认为这么宝贵的理由,因它本身主要靠智力和推理就能令一个有情训练及转化他自己的心。

佛教区分两种情绪。一类是建立在偏见上,无理性的,恨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类的情绪会用像“这个人深深地伤了我”这种表面理由,但深入下去,如果你把那理由进一步追下去,你会发现它真的不能追得很远。没有适当理由的情绪,我们称之为负面的情绪。另一类像包括慈悲心和利他心的情绪是有理性的情绪,因为经由深度的探讨,你可以证明它是好的、必须的和有用的。再者,虽然在性质上它是种情绪,它真的与理性与智力是调和的。事实上,靠我们的智力与情绪的结合,我们才能改变和转化我们的内在世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