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法的基本─四圣谛(2)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四、意识

当我们谈意识(藏文shes pa)时,我们不是在谈一个“在那里”的一个单独、统一、整体的个体。当然我们是在谈佛教心理学中的第六识——意识。(注七)

一般而言,当我们透过内观试图探究我们的心时,我们会发现,它如果不是被推论性思维控制,就是被感觉或心情所控制。所以,让我们省察一下感觉和推论性思维是如何在我们心中发生。

感觉当然能从与真实的两个不同面向的关联来考虑。我们可纯粹从生理层次如感官知觉来谈,但当我们要从意识的角度来了解感觉时,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虽然我们自然地就接受感觉和身体的神经系统一定有关,我们总得必须同样要能说明更深层次的感觉,或是我们所称的经验的各种状态。

我要指出虽然在这个领域完成的研究还很少,尽管事实上这少许的研究还在基础阶段,对禅修者所做的实验指出了现有科学典范尚很难说明其现象。这些实验已告诉我们,身体无任何故意变化,而且个人不做任何身体活动,一个人光用心系一处的力量,就能改变他的生理状况。按照现有人体生理学的假设,很难解释所发生的生理变化。

我们的意识和所有我们的经验都有赖于我们的身体,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的身心是解不开的。然而,同时那个研究似乎指出一种可能性,人的心同时也有自己的力量,可由反省、禅思或修心而增强。尤有进者,现代医学,愈来愈肯定治疗过程中意志的力量,这是广为人知的事情。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可影响他的生理状况。意志力量是如何被发展出来的呢?这可经由想通某些事情和为自己的理解找到合理根据而做到。同样也可透过禅修而做到。不管以那一种方式发展出来,现在,意志能影响生理变化已被承认了。

这代表什么呢?科学接受的似乎只是我们心中产生的思想会促成脑中的化学变化和运动,之后则以生理变化表现出来。但纯粹的思想是否也可导致如此的生理变化呢?以及是否思想只是身体内或脑内化学变化所发生的结果呢?我曾在不同的场合问过科学家们,是否可能这个过程首先由纯思想产生,接著思想过程的发生引起化学变化,又接著引起生理效果。通常他们会回答说,既然假定了意识要依靠生理基础(例如脑),每个思想的产生一定要伴随脑部的化学变化,或是由其所造成的。然而,对我而言,这个假定似乎是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上建立的,而不是以实验证明建立的。因此,我以为这个问题还是开放的,而且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别是要把那些从事深奥禅修的修行者包含进来。

金刚乘的文献讨论了不同层次意识的存在,心的不同微细处,以及这些细意识和微细气相对应的方式。我想这些解释能大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心的性质和它的功能。

因此,就如我们前面知道的一样,大部分我们的意识若非由那些和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相关的状态——过去经验的回想传送成现在的意识——所组成的,就是由某种感觉或心情所组成的。结果让我们很难看清意识的真正本质,即一种纯然的知觉状态或心的光明。为了要在禅坐时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用心不思过去不预期未来的法门。心要住于当下,虽然我们真的不能讲有一个“现在”心。

当你能清除掉对过去和未来的思维时,慢慢地你开始会感觉到这二者之间的空间。你就学会住于当下的时刻。在那空间中,你开始瞥见我们所称的空性,而且只要你能更长久地住于那空性之中,接下来,意识自身的本性,即心的纯然光明或自然知觉,就会逐渐慢慢地在你身中出现。经由不断地练习,这段时间就能逐渐加长,因此你对意识本质的知觉,就会变得愈来愈清楚。

然而,要紧的是你要了解心性光明或心性本质的经验本身并不是种深奥的体证。投生于无色界的各处被认为是住于如是清明状态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把那个起初的光明经验当做基础,之后我们可以把其他的修行加入我们的禅修中,这样它会变得相当深刻。

在这里,我已解释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佛陀所教的苦谛。一旦你发展出这种对生命苦之本质的认定,你已对苦的根源是因根本无明的关系有一些了解了。当然,这就会带领我们到第二谛——集谛上。

问题解答

问:请问,如果色身无常是由于他们复杂的生理本性,那么神灵长存是否是因他们没有色身实体的关系?

:让我们举佛教所说的住于无色界的有情为例,这些众生不像欲界或色界的众生,他们也许不会受制于像有色身的众生必经的毁坏过程,然而他们一样还是无常的,因为他在无色界的寿命还是有限的。既然他的生命有起头有结束,那他还是一样隶属于变迁的过程下。

然而,如果我们谈一个已达解脱状态的有情,已证得阿罗汉,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相似地,证悟成就很高的菩萨(从八地菩萨以上)也不再受制于老化的过程。从某个角度来看,以意识的连续这个观点而言,我们可说这样的有情是有点长存的意味。再者,经典上描述这类有情他们拥有意成身而非色身。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意成身和金刚乘中所谈与死后状态有关的“识身”是非常不一样的。

注 释

一、 有关佛教宇宙论的细节处理,请参考Myriad Worlds一书,Jamgon Kongtrul著,Snow Lion出版,一九九五。

二、 人道是欲界的一部分。无色界比色界更微细,色界又比欲界更微细。

三、 早期佛教的教法被分成律或戒条;经或佛陀的说法;论,也就是佛教大师所写的注解和哲学文献。阿毗达磨文献(论)至今还有二套完整的全集存留下来,一套是上座部的巴利文论典,一套是一切有部的梵文论典。在西藏只教授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典。有关宇宙论主要是参考世亲《俱舍论》的第三章。此书由Leo Pruden翻译成英文,Asian Humanities Press出版,Berkeley, California, 1991。

四、 《圣道三要》第七颂。见Robert Thurman著Life and Teachings of Tsongkhapa,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出版,Dharamsala, India, 1982。

五、 根据西藏佛教的说法,轮回中的六道各各被一特定的烦恼所控制。地狱被嗔控制,畜生被无明控制,饿鬼被吝啬控制,人被欲控制,阿修罗被嫉妒控制,天被慢心控制。

六、 这句陈述可在中部第一卷(第二六二页,Pali Text Society)和中部第二卷(第二八页,Pali Text Society)找到。

七、 佛教的心理学奠基于六官的认识过程:见、听、闻、尝、触、思。每一感官都与其根相连(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根所作用的识相连。所以共有六识,第六识为意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