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常识答问--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4)

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ācāra与原来龙树 的学派--中观系Mādhyamikāh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

世纪的笈多王朝,大乘佛教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瑜伽系Yogācāra与原来龙树
的学派--中观系Mādhyamikāh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二大思潮。


问:请简略介绍一些笈多王朝的情况。

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 320年左右在
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
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贸易交通,远及埃及
诸地。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兴隆,当时印度的文化学术也呈现着灿烂的光彩。笈多
时代的佛像雕刻被认为是印度历代雕刻中很完美的作品。其它艺术、文学方面都
有很高的成就。我国法显法师五世纪初西游印度时,正是月护二世王在位时期,
他的《佛国记》中曾记载他当时见闻的盛况。至于宗教哲学方面,当时婆罗门教
神学有很大发展,其他学派如数论、胜论等颇为兴盛;佛教在这时期也有了重要
的建树,出了不少大学者,其中无着Asanga和世亲Vasubandhu两兄弟是最为特出
的人物,他们就是瑜伽系的创立者。


问:无着和世亲是怎样的人物?

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
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
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并且写了许多著作,以阐明
大乘教义。有人考证,无着所师事的弥勒,大概是一位属于瑜伽师有部中专修禅
定的人,称瑜伽师,即禅师的大乘学者,而不是兜率天的弥勒。世亲是无着之弟,
原来也是有部的学者,后来听从无着的劝导,改学大乘,大弘无着的学说。世亲
著作极多,被称为千部论师。


问:瑜伽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瑜伽系的学说,内容极为繁博,包括方面甚广,现在只就宇宙观问题简略地
介绍一些。在这个问题上,瑜伽系继承诸法实相论而加以补充和发展。它认为实
相应该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又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离开有
与无的执着,才是中道。瑜伽系说诸法自性有三种:一切法都是依众缘而起,这
便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万物由于凡夫的种种虚妄思量分别周遍计度,而有
种种虚构的体相在心上现出来,其实这种种体相完全是没有的,这便是“遍计所
执性”;在依他起上离开虚妄分别,便证到圆满成就的真实,或叫做“真如”,
或叫做“实相”,这便是“圆成实性”。这三性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遍计所
执好象是夜间行路看见一条绳而误认为蛇,其实蛇没有而似有;依他起好比是绳,
绳的体由因缘所生,只是假有;圆成实比如绳体的麻,则是真有。从三性的里面
来观察,又有三无性:第一,遍计所执的相是没有的,这便是相无性;第二,凡
夫认为自然而有的事物,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这便是生无性;第三,诸法的实相,
是空不可得,这便是胜义无性。


问:“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与龙树的二谛有什么不同?

答:“三性三无性”的说法仍然是以缘起性空论为基础的,但以前龙树的“一切
皆空”论只是就三无性的一边说的,瑜伽系则同时主张三性,而且详于阐说三性
一边的道理,它大量采用了有部的“名相”即术语而加以组织来分析说明一切法
的类别和关系,特别指出在依他起中应当认识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所谓“万法
唯识”的道理,这是中观系所没有的。


问:佛教既认为根眼、耳等境色、声等相合,才有识的发生,如何又说万法唯识
呢?

答:唯识家认为我们眼识所见的色,耳识所听的声,鼻识所嗅的香,舌识所尝的
味,身识所触的坚、湿、暖、动等,都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五识依着五根托外
界事物为“本质”而变起的“影象”。所以识有两种功能:一种就是能够变起影
象的功能,叫做“相分”;一种是能够了别影象的功能,叫做“见分”。我们的
一切知觉无非是自己识上的见分对相分的了别而已。


问:这种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
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有了相分,才有见分,换
句话说,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存在的,倒是识不
能离开根境而存在。

答: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还有两个识--第七末那识mana和第八阿赖耶识alaya。
末那意译为“意”,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就是恒常不断
地执持“我”的思想。由于“我”的思想,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爱憎、
好坏、是非、彼此种种意识活动。阿赖耶意译为“藏识”,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
“种子”不使失坏。“种子”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
或者是潜势力。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一是名言种子,“名言”用现代语说,
就是概念。我们前七识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用唯识家的
术语,这叫做“薰习”,好象用香薰衣服,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薰习所成的便
是作为潜势力而存在的种子。二是业种子,就是我们的意识所造的善业、恶业熏
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由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起现在的五官根身,外界器界
以及现起前七识所以根身、器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它们是阿赖耶的相分。这
身心宇宙的变起,叫做“现行”现在的活动。于是再由现行薰习名言种子和业种
子而有未来的身心宇宙的变现。这就是瑜伽系的“阿赖耶缘起论”。


问: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但是阿赖耶识可否说是变相的灵魂?

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
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
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远望中的瀑布,看上
去以为是一片白布下垂那样,把极其急速而微细的迁流变化的阿赖耶识,认作是
一个常住不变的“我”或叫做灵魂的存在,这是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末那识。
唯识家的目的仍然是破除我执,把有漏烦恼之识,转成为无漏之智。


问:瑜伽系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唯心论体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建树?

答:佛教的逻辑学--因明,到笈多时代有了很大成就。瑜伽系学者在这方面的贡
献特别多。到了六世纪的陈那Mahadignāga和七世纪的法称Dharmakirti,因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