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赞法师:关于空与有的问题(2)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何以故?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 又不作而作, 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何以故?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 又不作而作, 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天人畜生万物, 皆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何以故?有实性不可变异故,而现见万物各有变异相, 生灭变易,是故不应有定性。

  这说明因为空故,客观世界才能形成, 否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应该常住不变或没有因果关系,那就违背客观世界的真实相状了、,所以空与有是—个事物的两面.决不能隔开的。隔开了,倾向于“空”的一边就成为沉空或恶取空;倾向于“有”的一面就成为实有执, 都不符合于离有、无二边的不二中有道。大乘佛教史上的有空有之争,大概是从这里发生出来的。

  那未,唯识家说“依他起上离遍计所执。即圆成实”,如何解释呢?这又要分为三层来说:—、如果说,圆成实的意义就是这样,而又不许观依他起为空,那就近于实有执的一面。不符合中道,如果说。唯识家的这种说法.违反性空的原则,那也是片面的看法,不合中道。因为中观家虽然竭力揭示性空的道理,而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依他起性是不能不有的(不是实性的有,而是如幻如化不断变迁的有)。依他起性既然是有的,在那上面除去了我法二种遍汁所执,顺符不二中道. 当然可以说是圆成实性。《摄大乘论》无性《释》云:“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永无,所显真如自性,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可以为证。三、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卷十三云:“依《辨中边论》卷二,圆成实性有二种: 一、无为,总摄真如涅磐,无变异故。二、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依这种说法,说依他起上离偏计所执即圆成实,当然更没有问题。

  又,唯识家这样说,和《辨中边沦》说“虚妄分别有”,同样有其更重要的意义。记得《大智度沦》卷十九说过:

  菩萨以般若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磐。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磐,以是故说菩萨不住般若中……不厌世间,不乐涅磐。

  从证契实相到不离世间,不舍众生,当然是大乘菩萨行的唯一信条。但是一味从“空”上着眼,不免会逐渐趋向于消沉,脱离现实,所以《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云:

  宁如一类起我见,不如一类恶取空。何以故?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变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我们把佛教徒修行精进和懈怠的情况对比一下,可以知道《真实义品》这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非常吃紧的。因此更可以知道相宗的所以特标有义,为的是打破沉空滞寂的偏执,启发佛教徒的积极精神,努力从一切学处,利乐有情。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和依教奉行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