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6)

在大自然界中,事事物物相互为缘,环环相扣,其间的关系原本是相当复杂的。这些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天气、洋流等等,都必须使用“非线性”的数学方程式来描述。问题是,非线性方程通常是无解的,但又不能不解。为

 在大自然界中,事事物物相互为缘,环环相扣,其间的关系原本是相当复杂的。这些复杂的自然现象,例如天气、洋流等等,都必须使用“非线性”的数学方程式来描述。问题是,非线性方程通常是无解的,但又不能不解。为了求取解答,科学家便权宜省略其中的非线性项目,把问题化约为可解的“线性”系统。以这种化约方式获得的研究成果,虽可粗略解释自然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价值,但却扭曲了自然界原本“变化多端,乱中有序”的本来面目。正当传统科学走入死胡同之际,一种尝试从非线性系统找寻自然界各系统宏观共相的“复杂科学”也开始萌芽了。[54]
  在“复杂科学”中最常被引用的典范之一,就是开始于60年代的“混沌理论”。此一理论指出:相当简单的数学方程式可以形容像瀑布一样狂暴难料的系统,只要输入的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有些微差异,很快就会造成令人难以想像的严重后果。此一现象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微小的变化将巨大地影响整体结果)”。例如在天气现象里,这可半开玩笑地解释为众所皆知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今天北京一只蝴蝶展翅高飞对空气造成的扰动,可能触发下个月纽约的狂风暴雨。[55]果真如此,那么在同样属于“非线性系统”的欲界生命流转中,[56]今生某种特定善业的累积,将更可能促使个体生命在来世感生不可思议的善趣或净土。反之亦然。   因此,只要我们可以理解十方净土存在的可能,肯定“往生净土”对个人宗教生命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由此产生坚定的信仰与恳切的意愿,进而推动积聚资粮的行持,提高现生存在净土的机率,那么命终舍报之后,自然会有较多的机缘感生相对应的净土,与诸善友齐聚一堂,闻佛说法,继续修行六度四摄。若能专念佛名而成就一心不乱,则意识之流已由杂乱的“非线性”系统,转变成单纯、稳定的“线性”系统。“线性”的生命系统其动向应该是比较稳定、可掌握的,因此决定可以随愿往生;甚至不必等到舍报,现生就可以有机会闻佛说法。《大乘庄严经论》就是这么讲的:    彼时依法流,将从佛证得,宽广止及智,获广大教授……
 正得禅定已,修成诸神通,周游世间界,供养无量佛,并闻诸教授。[57]

 至于证悟空性者,契入理一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其心识之流已经升华,而化入不可思议的空性境界。这时,当然就不宜再以科学的“线性”或”“非线性”系统妄加戏论了。倘若从此再进一步升进到“事事无碍”法界,则应如《楞严经》所说:
  “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58] 

  六、超越人本格局,敞开生命向度
 自从大乘佛法在印度流行以来,印度的龙树、提婆、弥勒、无著,XZang的密勒日巴、龙钦巴、宗喀巴,中国的庞蕴、慧能、石头,日本的道元、白隐,韩国的元晓、知讷等青史留名的高僧大德辈出,而名不见经传的高人逸士更是难以计数。这些贤圣菩萨命终以后,如果大多数仍续留人间自行化他,那么佛教地区缁素四众弟子的修行水平应该会越来越高,有定慧成就的大菩萨也会越来越多才对;但实际情况似乎正好相反,至少目前的情形便是如此。由此可见,继续住留人间弘化的祖师大德可能不多,甚至相当稀少。
 那么,这些祖师大德到底往生到哪里去了呢?
 依《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经·往生品》所说:人间圣位菩萨命终以后,往生他方佛国者最多,其次是往生天界的菩萨,重返人间的菩萨只有天界的一半。[59]
《往生品》的说法很可靠,那么可以确信,过去祖师大德大都已随个人的愿力和福慧善根因缘,往生到相应的天界或他方净土“上求下化”去了,就像台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大都留学国外、继续深造一样。当然,其中有些菩萨会“学成归国”,回入娑婆继续利益众生;但有些菩萨则从此遍参十方佛土,不再重回娑婆。

 然而,像这样舍弃人间的苦难众生不顾,独自往生天界乃至于他方佛国继续深造或慈济,岂不表示过去的祖师大德太过于“厚彼薄此”和“重天轻人”了吗? 事实不是这样的。
 《楞严经》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61] 经文的大义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十方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放舍身命之处。过去有定慧成就的祖师大德,智证无我空性,心量周遍沙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任运而生,犹如《华严经》中所说:“虽行于慈而于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于悲而于诸众生无所取著,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舍利益众生事。”[62] 他们不可能特别厚爱他方净土有情,而薄待此土娑婆众生,更不至于“重天轻人”。他们应该会观察或随顺时节因缘,在最适当的时机,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益众生,他们不会“失言”,更不会“失人”。如果娑婆世界中人间的善根因缘成熟了,他们自然会随机应感,前来教化。但若社会人心普遍贪著世间,急功近利,邪正不分,烦恼粗重,无心解脱,即便是祖师大德有心前来救度,也爱莫能助。因为机法不相应,“说者有意,听者无心”,即使来了,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大材小用”只会徒然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罢了。
 试想:如果释尊当年不应化在沙门普遍追求解脱、修习瑜伽的印度,而降生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欧、美或非洲,能够创立出长久广大利益众生的佛教吗? 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入菩萨行》说得好:“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63] 这个利生的重要原则,相信佛菩萨们应该可牢牢掌握。至少,比起一般庸俗凡夫,这些悲智双运的圣贤菩萨会更容易跳出人本的狭隘立场,从较宽广的角度、较长远的眼光去谋求全体众生的福祉。

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太阳是宇宙200亿兆恒星中的一小颗,人类所处的地球是宇宙无数行星中的一小个。演化生物学家已经证实: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生命物种演化中的一支。二亿五千万年后,地球上的生物可能因为地表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大量灭绝,届时人类或许已不复存在。七十亿年后,太阳将变成白矮星,而整个太阳系也将因此而完全冻结。[64] 这些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再再显示: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固然有足以自豪的成就,但在整个浩瀚无际的大宇宙中,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犹如沧海之一粟,简直微不足道。   站在人世间的立场,人类当然最为独特、最为重要,因此人的问题也必须优先考虑、优先解决。但是,我们却不宜因此而连带把人类的思想和心灵世界一并局限在现实人间的象牙塔中,完全不理会其他更宽广的生命型态和世界,也就是太虚所谓的“把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海潮音》卷26,期10);就像化约主义者把原属于“非线性开放系统”的自然界,简化为“线性封闭系统”来作研究一样。   如前所说,成立于1970年、盛行于80年代初期的“复杂科学”, 已经把向来化约为“线性封闭系统”的科学研究对象,还原为更符合自然生命与非生命界实况的“非线性开放系统”。这种复杂科学的系统有不少特性和佛教的基本教义相当契合。例如:一、复杂系统没有主要的作用元,它们的作用元都是相当分散的。[65] 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是由千亿个神经元连结而成的神经网路所构成,其中并不存在一个称为“自我”的主脑,负责把所有的资讯集成单一的意识流程。实际上,大脑内部同时存在著许许多多的活动,每一个活动皆各自生、住、异、灭。[66] 这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法义相当接近。二、最终的母系统不可定义,[67] 因为它是开放性的。那些被当作最终定义的东西,显然也不能独立自存,因为它们仍须建立在其他基础之上,而这些基础又需要其他的基础作为支柱,如此则最终的定义便不可能。这个特性也类似“一切法即使在名言中也无自相——不以自相而存在(不可定义)”的应成中观派主张。[68]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