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4)

那么,真正能在最根本的层次上紧密相连娑婆与十方佛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尽虚空、遍法界的“离念心体”[33] 之外,实无其他可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多数悟明心性的净宗行者都会在往生前遗留下类似“生则决

 那么,真正能在最根本的层次上紧密相连娑婆与十方佛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尽虚空、遍法界的“离念心体”[33] 之外,实无其他可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多数悟明心性的净宗行者都会在往生前遗留下类似“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无生生彼土,不动一丝毫”[34] 等偈语的主要原因了。日本念佛人才市也曾说:“娑婆世界在这里,极乐世界也在这里,两者相距一眨眼。”[35] 
 上述这种“万物一体相关”的哲学观念,除了Bell 和Bohm 的理论之外,还见之于Geoffrey Chew 根据“S矩阵理论”[36] 发展出来的“靴带假说”观念(bootstrap hypothesis):
 在新的世界观中,宇宙看起来像一个交互相关事故之动态网络。此网络之任何部分的性质没有一种是基本的,均依循其他部分之性质;且其相互之关系全体一致便决定此全部网络之结构。[37] 
 这种“靴带假说”的宇宙观,和《华严经》中用“因陀罗网”[38]来比喻的互摄互入、圆融无碍的宇宙观确实非常相像。其间最大的差别是,“靴带假说”基于量子力学的物理推衍,而《华严经》则出于直观的现量体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代悟道学者铃木大拙的两段话明显地看出来:
 当我达到悟的境界时,把我这个人紧封在里面的外壳便爆裂了。并不是说我一定与一种比自己更大的东西合为一体或没入其中,而是说我的个体性过去紧缩在一起使我与其他个体存在者隔离,现在却用某种方法松开了并且化为某种无法描述的东西。[39] 
  华严及其哲学之意义是难明了的,除非我们一旦体验……一种完全解脱的状态,在此状态中精神与肉体间、主体与对象间已无分别。……我们环顾四周且发觉……每件对象与其他对象均相关。[40]    而从十二世纪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如下的体悟,我们也可以获得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印证:“十方大地是我一个身,便能禁足;十方众生是我一个汉,方解护生。禁足也步步不妄行,护生也心心不妄动。……我禁足也不碍诸人禁足;我护生也不碍诸人护生。……净尽无所依,通身不隔越。……多身在一身中安居,一身在多身中办道。” 
  此外,在古典物理学中,原子模型就像太阳系一样,其中的电子依循某一特定的轨道环绕著原子核运动。但由海森堡(W. K. Heisenberg)和薛汀格(E. Schringer)等人所建立的量子力学却推导出:原子中的电子并非存在某一定点,而是以某种程度的机率“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位置。而这种次原子世界的物理现象,原则上也同样存在于宏观世界。例如投手投出的棒球,不是只沿著某一特定轨迹到达捕手的手套中,而是以各种不同的轨迹“同时”通过无数个宇宙空间,只是这些不可思议的量子物理境界非人类粗糙的感官和心识所能辨识罢了。[42] J. B. Bell所发现的贝尔定理,自从1964年发表以来,虽已历经多方面的修订。不过不论如何修订,都已经把次原子世界的“非理性”面延伸到了宏观的领域。该定理说,事件的行为方式不但在次原子层面,即使在高速公路、赛车等宏观的领域中,也和我们常识上的观点大异其趣。这种说法虽然匪夷所思,但却是根据已经证明为高度精确的量子力学推衍出来的。[43]
 同样地,在量子力学成立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人类所依存的世界只有一个;但是量子力学却主张:除了我们的宇宙之外,还存在著其他的宇宙群;有无数的世界在互相影响下共存著,并同时运行。[44] 从具有高真空能量的“无”诞生的宇宙,有无限个。除了我们所见的宇宙之外,还可能有立刻消失的宇宙、充满黑洞的宇宙、或没有物质构造的宇宙等等。我们这个产生星系及星球的宇宙,只不过是这无限平行世界或宇宙(parallel world)中的一个而已。[45] 1957年,艾沫瑞(H. Everett)、惠勒(J. Wheeler)和葛拉罕(N. Graham)三人共同提出了一个“艾惠葛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所形成的所谓“量子力学的大千世界解释”(Many World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指出:我们有许多版本同时活在许多世界,而且全部都真。[46] 上述这些量子力学的理念确实有几分华严哲学的味道。
  据此而言,则《华严经》中所说“十方佛土,重重无尽,互摄互入”的宇宙观,将不再是不著边际的无稽之谈;而且生活在婆娑世界中的人类,确实也可能“同时”以某种概率存在于极乐世界等十方佛土中。因此,即使撇开佛教以心为主的“中观”唯心或纯唯心的“唯识”观点不谈,单就量子力学所推导出来的宇宙论而言,我们也有理由说:此土众生虽然身系娑婆,但实际上并没有脱离于十方净土之外。唯物的观点尚且如此,何况唯心?
-----------------------------------------------  
 [23]《大正藏》,30,282上。
 [24]《大正藏》,47,207下。
 [25]〈宇宙奥秘三十问〉,《牛顿》,期119,页69、82;〈150亿光年的宇宙旅行〉,《牛顿》,期193, 页42。
 [26] 印顺在《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中,以“易”、“近”两个理由主张:弥勒净土法门比起其他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最为希有(页128-134)。但是,距离的远近似乎不足以作为往生难易的正当理由。 [27] 在《中论》中,龙树是以事物和时间的关系来成立时间无自性的:“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大正藏》,30,26上)。另外,关于“同时的相对性”,参见《洞察》,页234;〈爱因斯坦的时空旅行〉,《牛顿》,期203,页46-47。
 [28]《洞察》,页220-246。
 [29]〈隐藏于宇宙中的黑洞〉,《牛顿》,期213,页71-77,2001。
 [30]〈解答对黑洞的疑问〉,《牛顿》,期190,页30;另见《牛顿》,期200,页56;期213,页74-77。 [31] 《物理之舞》,页107、340。清大物理教授王守益在《物理与佛学》一书中,也曾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说明:“一切法的本体是空不可得的”(页4-8,慧炬,1986)。
 [32] 以上一段,参见《物理之舞》,页330-342。“局部因果原理错误”除了可导出“超光速关联”的观点之外,还有另外两种可能,即导出“超决定论”和“大千世界理论”(详见前引书,页338)。   [33]《大乘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大正藏》,32,576上)。《起信论》所谓“心体离念”的一体意识,在当代名哲学与宗教学者的著作中,如W. James的《宗教经验大观》(《宗教哲学初探》,页100-127,黎明文化,1984);W. T. Stace 的《冥契主义与哲学》(页133-149,正中,1998);L. Dupr??的《人的宗教向度》(页473-531,幼狮文化,1986);H. Smith 的《超越后现代心灵》(页65-69、221-224);K. Wilber的《事事本无碍》(页11-27,光启,1991),都可以找到大同小异的支持论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