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二十五集)(3)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於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会相当有人生的历练,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协助,需要他的帮忙。就像师父上人一样,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国家、任何的种族、宗教,都希望亲近老人家跟他学习。所以能够接受圣贤教诲,他的一生都会相当充实,相当有价值。而且当他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影响性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他是真诚的去付出,真诚去造福社会,所以他的生命将会无限延长。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吗?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都还在影响著我们。当我们是这样去经营人生,将会让人生发光发热;当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经营人生,我们也引导孩子这样去经营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就会让家庭走向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大道。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贵不在於社会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职称也都很高,后来退休以后,本来是常常很多人到家里来送礼,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来,马上以前的这些朋友都不见了;有官职的时候门庭若市,官职放下门可罗雀,假如是这样的贵那是很虚幻的。一般退休以后,好像都是女众比较长寿,因为女众退休,走到公园里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众因为都是总经理、经理、董事长,退休下来以后好像腰比较紧,都弯不下来,跟人家很难打成一片,常常都还要摆个姿态,这个名闻利养还放不下来,往往过得不快乐,所以寿命比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来到这个世间,何苦来哉沾染了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贵之人。诸位同修谁是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们心目当中有没有答案?你们都通过考试了,我收到你们的电波,答案就是师父上人。既然师长已经做了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那我们也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也曾经听到一则公案,就是一个禅宗的祖师,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把他母亲背在肩上,就到了一个地方,当场就要放一把火把母亲烧了。所有的这些邻居看了以后就对他非常不满意,觉得他很不孝顺,怎么这样草草就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掉。结果这位禅师就讲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否则诸佛妄语。一讲完就把母亲烧了,母亲马上现天人相,升天而去。当我们真正念念为众生,真正当个富贵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业,还会让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这样为人生的目标。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闻到自己的过失就不高兴,别人给我们称赞我们就很高兴,可能造成这些比较逢迎巴结的朋友就会亲近过来,反而这些肯指出我们缺点的朋友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所以这个态度也要相当谨慎。毕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够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携,一起帮我们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将减少相当多的过失。其实当我们脸上有污垢的时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欢喜帮我们擦掉,我们一定要深深的感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