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第八集(2)

第三个觉支是「进觉支」,「进」就是精进。选择了法门以后定下来了,就得精进,不能老选择,老选择你的心还没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得真干,这叫精进。注解说「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於无益苦行故」。

  第三个觉支是「进觉支」,「进」就是精进。选择了法门以后定下来了,就得精进,不能老选择,老选择你的心还没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得真干,这叫精进。注解说「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於无益苦行故」。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精进要在正的道上精进,正行上面精进,不能在不正行上面精进,那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在修行上面,首先你得有选择,知道哪个是正行,哪个是不正行。正行与不正行的区别,根本就在於十善业道,证明一个法门它是真正的佛法,还是邪法,从哪儿看?看它符不符合五戒十善,这是最起码的标准。如果跟五戒十善不相应,那就是邪法,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五戒十善的根本上。比如说有人劝你,我这个法门可以让你一下子能成佛,你要修一些男女一起双修的,这样的话你很快成就,所谓的密法。你一看,不行,不淫欲这条他没做到,他不是正行,我们要远离他。比如说有的道场告诉你,你来我这儿皈依,交一百块钱,保准让你修行上档次。你一看,他为了钱的,不贪欲这条他没做到,不符合十善业道,你就明了了。所以我们精进一定要在正道上精进。在十善业道上,精进真正做到「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是真精进。

  精进当然要以苦为师,能吃苦。像师父上人最近告诉我们,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家,用一年的时间背诵了《无量寿经》,你看看不简单!很多人说,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八十岁老人家能够一年之内背诵《无量寿经》,很多年轻人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真精进,他肯吃苦。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肯真干的,没有不能成就。就怕你不肯真干,找很多藉口,我老了,记忆力不行了;或者说我现在没时间,工作忙。反正不想做事情,能找出一千个藉口,这就没有精进。但是虽然说以苦为师,我们也不能修无益苦行,无益苦行就是对你的修行、对你的进步没有益处的。比如说修饿肚子,我三天不吃饭,来念佛,你三天不吃饭能念佛,佛未必能念好,但是却是饿出病来,那叫无益苦行。到时候还得上医院,还得去打葡萄糖,这些反而会拖累你的修行。所以精进也要懂得科学。

  第四条的觉支是讲「喜觉支」,喜觉支就是讲心里能够得到法喜。注解上讲「心得法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我们精进之后,就能够尝到法味,像我现在跟著师父上人学讲经,一开始师父上人让我每天讲,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以前师父刚刚开始学的时候,一个礼拜讲一个半小时,现在让我一开始就一天讲两个小时,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但是师父逼,这叫打鸭子上架,结果逼出来以后,坚持了也快两个月。每天确实讲这两小时真的没时间打妄想,每天备课,完了就上台,下了台赶紧走,然后备课。结果真的到现在不到两个月,心里觉得很有受用,有一点法味,尝到一点法喜。这是通过精进得来之后,真的就很愿意继续努力,自然就「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颠倒之法是什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具体来说,不爱出去玩了,不愿意跟人家聊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为什么?听那些比起学经教来讲,那些都已经是黯然失色,真的「世味哪有法味浓」,尝到一点法味,世味真的觉得没有味道。不会随颠倒之法而生欢喜心,欢喜学习。像孔子老人家《论语.学而篇》开头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喜悦就是法喜,他尝到以后真的学习不会退步。最怕是什么?间断,不肯精进,那学习往往就会得不到法味,他就退了。

  第五个觉支是指「轻安觉支」,注解上讲「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减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这些意思就是讲,通过学习、精进,尝到法味,这条是讲法喜充满,得到轻安,进步了。轻安之后,具体表现在这三条。一条是身口粗重能够减少,甚至断除。修行进步的表现在於发现自己身体轻盈了,平时走路好像挺沉重的,经过一段时间修学,轻快了。口里常常犯过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过去是忍不住会犯,现在慢慢没有了,断除掉了。身不做杀盗淫,口不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身口的恶业慢慢就没有了,这就得到身口轻安。

  下面讲「灭除诸见烦恼」,这是讲思想上,意业,意业里面烦恼也越来越少了。见烦恼,这里特别是讲见烦恼,就是见思惑里面的第一条见惑。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於见思烦恼,也就是执著。比如说见烦恼里面第一条讲到身见,执著身体是我,现在这种执著少了。能够承认这个身体不是我,能够承认,能够接受这条理念,做起事来真的想自己的时候少了,为众生的时候多了,自私自利减轻,最后能够灭除掉,这就是轻安现前。还有「猗柔顺而无强暴」,这是指身心都调和、柔软。别人看你很顺,就是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欢喜跟你在一起。你没有那种暴躁的情绪,没有跟人家争强那种欲念,所以你身心得到很自在。这种轻安是禅定的基础,当我们有这种轻安以后,慢慢继续学下去,心就定了。

  所以底下一条,第六就是「定觉支」。你得了定,禅宗讲是禅定,净土里面讲的是功夫成片。在注解里面解释这条说「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随著你的功夫提升,慢慢的你产生了禅定,进入了三昧,三昧就是你的正常的享受,正受的意思。你能够自己做得了主,要知道,自己做得了主那才是正常的享受,凡夫自己做不了主。《无量寿经》里讲的「为心走使」,他被自己的妄心所驱使,那个妄心它不是主,真心是主。你得到三昧以后,你心定下来,妄心伏得住,这时候你就自己做得了主。你的六根接触外界的环境,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念头能够压得住。在顺境的时候你不起贪爱心,在逆境的时候,你不起瞋恚心,这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所以《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外不取相,内如如不动,你得到禅定。

  得到禅定你也不执著那种禅定的相,你能够善能觉了,当你发诸三昧时,你得到禅定以后善能觉了,诸禅虚假。如果你得到禅定,你就住在禅定的相里头,你将来的果报只能生禅定天。像四禅八定,这叫世间禅定,你能得到一禅、二禅、三禅、甚至四禅天,再往上你可以得四空天这个果报,所谓四禅八定。这八定包括前面四个禅,后面四个定,总共叫八定。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将来禅定功夫失掉的时候你就要堕落,所以那个不究竟。你善能觉了,你很明白这些禅定,你不会被它迷惑,要知道《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禅定的相也是虚妄,你不著它。不取於相,不单不取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相,连禅定的相你都不取。这样子对它们「不生见爱」,不生见爱就是你没有贪染之心,真正断除了贪念。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