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居家学佛之道(3)

佛教还特别提倡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植树种花果、修桥筑路、便利行旅、招待远行人等。《增一阿含经》卷十云,“园果施清凉,桥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杂阿含》第三六经云:“种植园果树,林树荫

  佛教还特别提倡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植树种花果、修桥筑路、便利行旅、招待远行人等。《增一阿含经》卷十云,“园果施清凉,桥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杂阿含》第三六经云:“种植园果树,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是得生天。”  
  大乘经中,亦多处教诫在家佛弟子从事此类善举。如《优婆塞戒经》教导在家菩萨应学习药方,设诊所布施医药;修治道路,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难处设梯板椽索,旷路凿井种树修治泉水,无树木处树立畜柱,休息之处造作基埵,及修客舍、设津渡、架桥梁,热情招待远行之客、为行路者示以正道等。
  3、劝化  
  即自觉担负起社会教化的责任,以善法、佛法教诫,感化,劝导周围的人,行法布施,度化众生。这在《阿含》中便多处倡导。如《善生经》教诫说,亲友间有了过错,要及时帮助,“屏相谅呵”,令其改正,要以惠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利)四种方法摄引众人,象御车人一样,率领大众共同修善修法,趋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摄法为菩萨必修的摄引众生的方便。《杂阿含》第九二九经载,佛告摩诃男;优婆塞应成就十六法,以“自安安他”,十六法为: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持净戒,教他净戒;自行布施,教人布施;自诣塔寺亲近沙门,亦教他人亲近;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佛法义理),教人观察;自知深义,如法修持,亦教人解了深义,如法修持。总之,不但自己正信,持戒修行,而且教导别人建立正信正见,持戒修行。经称优婆塞者能成就这十六法,在群众中便会具有强大吸聚力,大众会悉诣其所听受正法,正法的光辉会从他身上放射,照亮众生的心目,有如日轮光明显照,他在众生中将会“威德显曜”。    
  大乘经中,也将随其所住教化众生列为在家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要求在家菩萨随所度众生根机,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说:“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经谓菩萨若不如此教化众生,致令众生因恣意行恶而堕恶道,是为失职,为诸佛所呵责。  
  劝化众生,须先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做起。《优婆塞戒经》教诫在家菩萨以正法调伏妻子眷属,关心和教导僮仆,为其治病,解决婚姻问题,先教以世事,然后教以佛法,令归信三宝。《大宝积经》云:“自得解脱,解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自得度脱,度脱眷属。”若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教化不了,很难想象能教化别人。这里实际上提倡教化众生从把家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据此提倡建设佛化家庭。  
  对于担任国主、长官的佛弟子来说,以正法治世,奖善惩恶,率导民众行善修福,是其职责,大小乘佛经中对此有多处开示。《华严经》描述了一个以正法治国行政的无厌足王的形象。大乘还以惩治暴君、贪官污吏为在家菩萨应尽的职责。据此,则关心政治,以天下事为己任,应该是在家菩萨的义务。 
  想要劝化众生,当然须先教化自己,精勤修持,完善人格,具足福德智慧。“己不被训,焉能训彼?”(《法句经》)教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自作表率,以德行和人格力量去感化。此外,还须以平等慈悲的态度,去关怀被劝化者,掌握运用四摄法的技术。  
  教导劝化在家人,应以正命、布施等人天善法为首要内容。《优婆塞戒经》卷三谓出家、在家菩萨在教化在家弟子时,须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内容包括:教其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及兄弟妻子亲友眷属,供养远行之人、远来之客,及一切出家修道之士;“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行,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守戒不犯,不亲恶友,不骄慢,不恶口,节食除贪,少欲知足,“受寄不抵,见惠能忍”,尊敬国主长官,遵守国法,等等。并谓对教化的弟子应关心爱护,若有疾病,当瞻视照顾,施以医药。  
  总之,立足于家庭,社会,以正法为导过好人的生活,尽到伦理责任,勤作奉献,力行布施,担负起劝导众人向善向道的责任,质言之,以好生做人、发达人生为本,可谓释尊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根本立场。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居家学佛之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解脱道与大乘道
  
  仅修正命、持戒、布施、劝化,尚只能得自他今生后世的人天福报,不足以令人永远解脱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终在度尽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抵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真发信心的在家佛弟子还应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上,修解脱道。解脱道以出离心为本,在家人发起出离心,应观察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之过患尤须先观察家庭、五欲的过患,除贪爱执着,做到居尘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蕴足论》云:“身虽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净,不耽欲乐,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长者子耶舍经》云:“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

  
  大乘教典中,亦多处教诫在家菩萨须观察家宅过患而生出离心,不贪着于妻子儿女、世俗欲乐。《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云:“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想、非长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行想”,于子女“生怨家想,恶知识想”。《华严经•净行品》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若不观察家庭、妻儿、五欲的无常、苦、空,做到身在家而心出家,而以世俗爱着心居家,纵修善法,亦难免滋长烦恼,增益无明,令自己与眷属俱堕于生死海中,不得出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