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佩荣 对于长期在校园教书的人来说,放言高论远比具体实践要容易得多了。我很早就有这样的警觉,所以总是提醒自己努力在生活中展现自信自在的风格。 综合自己的心得,我认为自信自在有三点特色。一是对外,求其单纯而和谐;二是对内,求其坚定而丰富;三是随时想到整体的观点。以下略申其理。 首先,处于今日社会,个人生活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光就“信息”这一项,已经足以让人从眼花缭乱到疲于奔命。我们以五官代替思想,以数量取代了质量,在热闹一阵之后,难免觉得茫然与无趣。于是,单纯成了唯一的选择,所谓单纯,是指为生活建立规律,从衣食住行开始,减少复杂的花样,在有限的项目中推移,久之便会产生一种安定感。能够安定,则自我与亲人及朋友,与环境及自然,推而至于与身外的一切,都可以保持和谐。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他的生活态度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去欲求任何在我能力之外的事物。”这句话看似简单,其中却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有何范围。接着要做的,才是对欲望设限。自我设限,才能集中精力去达成重要的目标。重要的是针对自己而言,不必与别人斤斤计较。 其次,若要避开人际关系的压力,除了上述的单纯与和谐之外,还须自己内在有坚定的立场与丰富的内容。所谓立场坚定,方法不只一端。譬如,一个人若信仰宗教,连生前死后都有了答案,试问还有比他更坚定的立场吗?现在各地流行“灵修”的风潮,其目的不正是想由内在世界找到稳当的定风石吗?问题往往不在于寻找的途径,而在于肯不肯真正回到内心,每天安静省思半个小时。 安静无声,平静无波,宁静安详,这三静是依序而现的,由此才可能达到坚定的心态,可以开始重内而轻外。光是坚定,未免乏味,还需要丰富的内容。以阅读为例,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庄子所说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念书求知是没有止境的,不如改弦更张;二是在善加选择的情况下,必定开卷有益。庄子并不反对人念书,而是担心有人成为书呆子,反而遗忘了更重要的“道”,亦即一切现象底下的真实基础。我们肯定开卷有益,因为丰富的资源才足以孕生活泼的动力,即使外在走投无路,亦不妨碍在自己内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后,对内与对外各安其位之后,还有最后一步,就是经常由“整体”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处境。譬如,大而言之,宇宙是一个整体;中而言之,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小而言之,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整体。这三者之间,还有各种层次的整体可言。即使所把握的只是小小的个人一生,我们也能由此化解无数的情绪困扰。有恩才有怨,无情不生仇,悲欢离合也都互为因缘;孤立在当下,情绪难免似波涛;整体而观之,不妨一笑泯恩仇。方东美先生晚年时,有一句诗:“一心璀璨花千树,六合飘香天地春。”“一心”是指内在,“六合”指涉整体,千树与天地是外在的自然界。哲人之诗,与本文所述者可以呼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