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26集(4)

我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 居士 林,因为学佛好多年都还没有见过师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师礼,所以就飞到新加坡去。结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老和尚出国去了,九天以后才会回来。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

  我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居士林,因为学佛好多年都还没有见过师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师礼,所以就飞到新加坡去。结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老和尚出国去了,九天以后才会回来。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每天盼着奇迹出现,都到办公室去说:师父回来了没有?所以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认识我。到了第九天,师父回来了,那时候我刚好在吃饭。有同修进来说:师父下飞机了。我们听到师父回来了很激动,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泪流满面,两个同修跟我一起去,看我哭成这样,他们都不敢说话。哭完以后,那种眼泪掉完,内心会很舒坦。过了一个小时又有同修来说:怕师父太累,今天不来了!明天礼拜天,师父礼拜天不来居士林。结果我从充满希望,变成不来了。突然我们感受到不来也是来了,不来给我们更大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真正最重要的要遵循师长的教诲,依教奉行,那才重要。所以念头一转过来,当天也睡得很好。

  隔天我就把一些应该整理洗一洗的东西先处理好。在洗东西的时候,一些办公室的同修,不止一个人,因为都知道我要见师长,都跑到我洗东西的地方说:师父来了。我就跟两位同修去见师父,一见到师父,我马上礼就顶下去,师父说:不拜,不拜。我就接着又拜第二拜,又拜第三拜,拜完以后内心很舒坦,也满了我的愿。后来要离开的时候,悟忍师就告诉我:拜佛拜三拜,拜人、拜师父拜一拜就好。我很高兴悟忍师教了我一个正确的观念,但是我自己也欢喜,因为我也没有拜错,我是要拜师礼,所以三跪九叩。其实事事无碍都圆满,我们不要自己想法转不过来,自己障碍自己。很可能别人提供我们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又觉得不高兴,那就自寻烦恼。

  刚好那一次去,有位台湾的同修带着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才七、八岁)在那里绕佛,结果这个孩子一绕都二、三个小时不下来,害我都不敢休息。看到这个小朋友这么样的精进,也给了我们相观而善的机会。所以依众靠众能够常常刺激我们。

  再来,人生还有哪些事会让你真正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祖宗有哪些教诲跟快乐有关系?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还没有学佛法以前,好像觉得朋友要交很久才会亲,但是学佛法以后,结交这些同参道友,好像半年的时间,感觉上已经经过几十年那种光阴的感觉,很亲切、很亲热。当然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很有可能都是累世的同参道友。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这一次再同参,不能再轮回了,一定要成就,要有这样的共识。

  「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助人就是在亲民、就是在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够让生命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真正能够念念为众生,那时时都很充实、很快乐。要让孩子懂得助人,绝对不单只是言教,还要身教,甚至于是你要让他亲自自己去做、去感受,用一个环境的影响。刚好有一班的学生,他的老师很认真教《弟子规》,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就跑来跟他说:老师,我们打算明天三八妇女节,每个同学带两朵花来。老师很惊讶:为什么带两朵来?他说:一朵给学校的女老师,一朵献给我们自己的母亲。老师听完也很高兴,孩子自己想到要付出,要表现感谢,他当然随喜功德。隔天他的学生每个人就拿着花在校园里面送给这些女老师,在送的过程,有个男同学就跑回来,然后笑得很开心,他就跟他的老师讲:老师,我把这个花拿给这位女老师,她笑得合不拢嘴。那老师就接着跟他说:你在这个当下体会到什么?小朋友说:施比受更有福。当他真正常常施予他人,他内心就会有喜悦跟法喜,当孩子都能尝到这种法味,世间的这种欲望他就没有兴趣。

  后来我就带着学生,有一次差不多四、五个学生去参观一个重度障碍的收留所。那些孩子都是智商不足,有的连走路都不能走,可能都要人照顾,口水都会流下来。我们去了以后,就让这些孩子亲自喂他们吃饭。当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痛苦,这么需要帮忙,一来,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要好好珍惜,好好感谢父母;二来,也了解到社会当中有这么多可怜的人,他才会引发善心。所以我们当长辈的,也要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付出,去服务他人。这是助人为乐。

  再来,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弟子规》里面有数据可以寻找。孟夫子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其实都不离自利利他。夫子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当我们敦伦尽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内心会非常非常的踏实。我们也想到为什么黄庭坚都当了大官,他还是坚持要帮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因为母亲的恩报不完。一个人在知恩报恩当中,他就有内在的快乐。还有兄弟无故,兄弟之间常常能聚在一起,互相关怀,互相提携,也给后代做好榜样。上行下效,家风非常的朴实,这也会觉得此生没有白过,经营得很有价值。

  第二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成语讲的「俯仰无愧」,内心坦坦荡荡,这样的人保证好吃又好睡;一个人能好吃好睡,那是最大的福报。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诸位同修,假如想说我以前已经做错了,我就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前我们没学到,只要我们至诚忏悔,这些冤亲债主也会原谅。但是你可不能有事没事又把以前那些做错的事放在脑子里,这样好不好?那又重新复习,都是干这些坏事。所以过去不可留,留着是一句佛号念念分明,有机会就赶快自利利他,慢慢的我们的心里就会愈来愈无碍、愈来愈充实,慢慢也能够达到不愧于人的心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