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习佛法,学习唯识后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唯识就是告诉我们认识的方法,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训练体系。 [1.2] 学佛法是要求真实,要通过认识自心更清楚地认识外境。 [1.3] 学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证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好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好坏,因为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 [1.4] 唯识、学佛法就是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 [1.5] 心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过”,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要解决心的问题,使之真实、清净,并让它长期持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1.6] 修行分为无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识即是了解、辨析所缘境的状态、行相,让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当下的心相把握得住。心相:内心的状态。把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对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界定。只有对这些状态了解清楚后,才能对症下药。把此时此刻的状态了解清楚,掌握对治方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修改。内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证,听经、看经,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1.7] 我们对佛菩萨、对经论要相信,相信他能带领我们究竟离苦得乐、出轮回、转凡成圣。如果不相信,就无法解、行。 [1.8] 人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头转变了,生命的状态才会转变。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头,念头改变了,生命就会改变。 [1.9] 我们常常要说的话与内心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言是其次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名相是次要的,内心的状态才是关键的。 [1.10] 佛法要靠熏习,熏习成种。天天熏习,法义才会显现。 [1.11] 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因为我们的偏好一定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而修行一定是逆着习性的,这样才能对治我们的执着。百法明门论第一句就是“一切法无我”,佛法的根本教义即苦、空、无常、无我,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才能证得涅槃。 [1.12] 如果我们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们的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若能善用其心,讲闻相应,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2.1] 百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没有障碍、畅通无阻。以这一百个法进入佛法堂奥,体会佛法是什么,能够开通广大佛法,内心不会有疑惑。 [2.2] 学唯识的目的就是破我执、法执。 [2.3] 宇宙万法都是无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无常。我们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执着,执着于今天,执着于眼前,执着于因缘合和的假相。无常是无法执着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直在流失。我们执着的只是内心的观念,执着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实际外在不可能不变,只是心中观念不能变化。 [2.4] 学习了百法,对事物的分类就不一样了,用佛法、唯识的方法重新分类、界定,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佛法。 [2.5] 法本身是药,不仅仅了解法相,必须要掌握法的特性和运用原理才有用。 [2.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尸走肉,胡思乱想。学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统一、安住当下。一般人没有这么细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2.7] 很多人学法都贪图功德,这也是贪心的表现,为了来世更好,这些都是人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只有体会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罗蜜,度度都三轮体空。 [2.8]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缘之慧,所缘是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么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意。 大乘百法明门,是大乘法;有一百个法;是明门:清楚、通达、透彻、明了的门径、路途。 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路途。 [2.9] 能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在身心上产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对得上号,就算进入大乘。 [2.10] 我们学习,不仅需要理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闻思相结合。法要与心相应,用心去领纳、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内涵。 [3.1] 世上所有一切东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缘起法的生灭。观察到缘起之后,不好的让他灭,好的让他增长,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对缘起做“加减乘除”。 [3.2] 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无法生存,外缘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法执。 [3.3] 功德的说法是鼓励初学者,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佛法的本义。没有经说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个破我执、破法执的问题,是与法相应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 [3.4] 事物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局限,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立了界限,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因此就会造业。学习唯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来分别、认识,是从相上来学习的,中观是从性上来学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