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教授:佛教的人生欲望观(8)

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 愿欲,指修习佛法的善法欲。《优婆塞戒经·集会品》云: 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 谓以对成佛度众生的希求、欲望发起的菩提心,是菩萨的本因、本

一切功德行,皆从愿欲生。

愿欲,指修习佛法的善法欲。《优婆塞戒经·集会品》云:

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

谓以对成佛度众生的希求、欲望发起的菩提心,是菩萨的本因、本性。《大集经》卷十五称不为名利、不爱身命而一心追求解脱名“大欲”。《大智度论》卷二六云:

欲为初行,欲增长名精进。如佛说一切法欲为根本。

说善法欲是修学一切善法的前提或第一步,善法欲增长叫做精进,精进与智慧、慈悲,并称佛教的主要精神,佛陀在许多经中倡导精进,以精进为大乘菩萨必修的六度之一,贯穿其余诸度。《瑜伽师地论》卷九七解释经中佛说“一切诸法欲为根本”之言曰:

当知此中一切法者,谓善法欲。清净出家,为证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渐次,乃至获得究竟涅槃。

从怀着求解脱的正确目的出家学佛,修习持戒等一切佛法,到最后证得涅槃,这一切都以善法欲为根本。《成唯识论》卷五解释说,欲为诸法本,指一切事业由欲发起,“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所以说勤(精进)是欲心所的作用。当代泰国高僧阿姜·查《以法为赠礼》说:

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去修行。

他所说欲望,即是善法欲。这种好的欲望,也为西方心理学家所肯定。如弗兰克认为人有寻求意义的意志,人的奋斗,主要奠基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人性价值的肯定。追求意义的需求若不得满足,会使人无聊、空虚、不安、焦虑。阿萨乔里认为:人对意义的不断而普遍的寻求,是一种由上而来的吸引,它促使人转化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朝向那涵盖一切的超个人目标的努力,才算完成个人在宇宙大我内的使命。

四、贪欲与善法欲同出一源

贪欲与善法欲,伦理属性和引起的结果尽管不同,但都以希望、追求所喜欢的东西为其基本的性质,都具有驱动人积极从事某种事业的作用。从大乘如来藏学看,欲虽然是一种因缘所生的有为法,而其根子甚深,可溯源于众生心性中的本觉(本有的觉性),可谓人性中本有的一种源源不竭的力量。《心灵幽径》一书中说:在欲望下潜伏着对美丽、充裕、完整的渴望,欲望的反面是整体感和联系感。

从密教无上瑜伽的心气不二论看,欲望以生命本源中的明点红白菩提(红白大)为体,是先天的生命能量,不可能被消灭。贪欲以白菩提(白大)为体,性属阴,以吸摄外物增益私我为实质;善法欲以红菩提(红大)为体,性属阳,以破坏腐朽阴暗、放射光明为实质。同样的欲望、生命能量,既可以表现为向上的、阳性的、对自他和社会有益的善法欲,也可以表现为向下的、阴性的、害己害人的贪欲。如同样是想要获得财富的欲望,当出于满足一己占有欲时,是贪欲;当为出于富国强民、利济众生的目的时,可以是善法欲。同样是想要影响别人的欲望,可以表现为“个人化权力动机”,被这种动机驱动者热中个人权位和物质财富,这种动机强的人尤其是热中个人权位者,若成功则往往是暴君恶王、权奸巨蠹、贪官污吏,成为社会公害;也可以表现为从他人和社会着眼的“社会化权力动机”,这种动机使人关心社会和民众,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民众的精神,驱动人成为对社会、人类有巨大贡献的领袖、思想家、革命家、宗教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

不论是阴性的、向下的贪欲,还是阳性的、向上的善法欲,都是涌动不已、没有止境的,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法句经》比喻贪欲有如树木生长枝叶,如水流盈满于池沼,“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俗言:“欲壑难填”,人常常是有了米面想酒肉,有了棉布想绸缎,有了土屋想砖房,有了摩托想汽车,有了百千想亿万,小官想当大官,大官想当皇帝,皇帝想长生不老……正是这种永不知足、贪得无厌的欲望,驱使人们永不停息地追求、奋斗,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心理学》一书中说得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