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九集)(2)

下来我们看『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这个宗庙刚才讲到就是祖先,「宗庙致敬」就是敬事祖先的意思,「鬼神著矣」这个著就是能够跟鬼神感应,祭祀祖先的时候祖先真的来了,古人讲祭神如神在,那是我们自己祭祀祖先用


  下来我们看『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这个宗庙刚才讲到就是祖先,「宗庙致敬」就是敬事祖先的意思,「鬼神著矣」这个著就是能够跟鬼神感应,祭祀祖先的时候祖先真的来了,古人讲祭神如神在,那是我们自己祭祀祖先用至诚恭敬的心,彷佛是祖先已经在面前。是不是真的在面前?你如果真诚心到了极点,致敬,致是尽,尽到真诚,那么鬼神真的来,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鬼神是指本家的、自己家的这些祖先,他能够跟我们心心相通,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人的形体已经没有,那是过去的人,已经去世了的,但是他的灵性不灭,我们说他的灵魂永在。现在科学家也已经证明有鬼神、有灵魂的存在,譬如是西方心理学家,他们用这些催眠的方法,帮助人能够回忆到过去前世的那些现象。又有很多死亡医学的研究者,他们研究濒死的病人,快死的人,他们常常有灵魂出体的现象,这都是讲到人是有灵魂,肉体并不是生命的唯一的部分,生命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行尸走肉而已,我们是有灵魂的人,这个灵魂不随著身体的死亡而消亡,所以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灵跟我们能够感通,只要我们能够至诚恭敬去祭祀他们,就是跟他们感应,他们就真的能够得到我们这个至诚心的供养。

  所以唐玄宗这里的解释说「事宗庙能尽敬」,就是对祖先祭祀能够尽到我们的恭敬心,「则祖考来格」,祖和考都是过去的过世的父母、祖先,考就是先父,已经去世的父亲,祖就是先父辈上面的祖先,祖先们都能够感格,都能够来跟我们感应,「享於克诚」,这个享是享受,享受我们对他的供养。我们用什么供养他们?是不是说我们祭祀的时候摆上一些鲜花水果、一些食品,用这些来供养他们,或者烧烧纸钱,民间民俗都是用这种做法。实际上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用的这些供品实际上它都是表法的作用,通过供奉这些供品,把我们的诚敬心引发出来,诚敬心有所寄托,寄托在哪里?就这些供品上。所以供品的意义就在於引发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至诚心。如果光是在形式上供养这些供品,没有诚敬心,只搞形式没有内容,不可能有感应,祖先也享受不了我们的供养。他所享受的是我们的至诚心,就好像我们孝养父母,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心和孝养父母之志比孝父母之身更重要,这个供品本身就如同养父母之身的意思,而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来奉养、来供奉,这就是养父母之心。所以心与心能够相通,这叫做著,著就是显著,显露出来,有感就有应,以至诚恭敬而感,就有祖宗、鬼神来应。跟一切圣贤的感应,跟佛菩萨的感应,统统都是一个道理,乃至跟天地、跟宇宙万物感应,都要用这种至诚心。诚到极处,这就一切都能感通,这就是下面经文讲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

  当我们这个孝悌之心到了极点,「至」就是极点,就能够「通於神明」,神就是讲到天地之神,也讲的是祖考之神,这是宋朝邢昺的注解当中解释这神包括这两层含义。明这就是指神明,指一切的圣贤,佛家讲的佛菩萨,道家讲的天地的众神、神仙,儒家里面它也承认有神明存在。所以如何跟神明感通?用孝悌至诚之心。孝悌到了至诚,心里面只有父母、只有祖先,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到了无我的境界,自己完全跟父母、跟祖先乃至跟天地鬼神合为一体,所谓跟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跟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孝悌到了极点,当然他就能够感通一切,他也就能够明察一切,宇宙万事万物都通达明了,佛家讲的,他明心见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成圣人。

  「光於四海」,这是讲到他的智慧,智慧用光明来代表,智慧通达无碍,因为他已经将孝悌之心养到极点,这个孝悌之心就是与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心,他就通到本性上来,道家讲的跟道合一,所以他跟宇宙本体合一,当然对於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通达,所以「光於四海,无所不通」。唐玄宗的《注解》说,「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故曰『无所不通』」。这是讲到能够敬事祖先,长幼之序能够讲求长惠幼顺,而把孝悌之心推到极致,这就至性通於神明,这是通到自性,自性是无所不通的。禅宗六祖他开悟见性之后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是指我们宇宙万物,从哪里出来的?自性出来的,所以能通到自性就能通达万法,所以他也就跟圣贤、跟天地相通,「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这就叫做无所不通。所以能够尽孝,从孝道入手,就能够通到我们人的自性上来,一通到自性,我们讲这个宇宙里面所有的维次的空间他都通。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通?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妄念,很多自私自利的念头,很多欲望,很多的这种烦恼,所以把我们的自性给蒙蔽,所以不仅说对四海都不通,不要讲宇宙,就是地球上的东西,我们都不能通达。现在科学尽管很发达,但是地球上面的种种事物能不能全部通达?还不能,乃至我们对自己身体每一个部分,所有的这些构件、器官如何运作的,这些都不能通达。你看对自己都通达不了,怎么能够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是不是我们要努力的发展科技,拼命的去钻研,有朝一日就能通达?圣人告诉我们不是用这种方法的,这种方法走到最后还是不通,为什么?因为它不是向心性里面求的,我们要认识这个宇宙要从宇宙本体那里去求,本体抓住了整个宇宙都能够通达明了。

  所以圣人教我们向心内求,不要心外求法,这个心或者说这个性,是宇宙万物都是同一个性的。所以神明,这是讲到不同维次空间当中的生命,有情的众生,四海这是讲到无情众生,就像植物、矿物,不管是有情与无情的生命,它们的性都是一个,同一个真性,同一个本源。所以我们能够悟入这个本源就无所不通,到那个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宇宙整个就是自己,所以通达宇宙也就是通达自己,除了宇宙之外没有外人,宇宙之外就没有,整个宇宙就是自己,除了一个自己以外没有他物、没有他人,这就是跟天地合一。圣人都是这个境界,他怎么得到的?他是极孝悌之心,把孝悌之心推到极点,他就能做到。

  下面本经最后引用《诗经》,这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这句诗文来做一个总结。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经》这首诗是赞美文王的,周文王的那种德行,东南西北四方都被他感化,所有的百姓统统归服,没有说不服的。这句诗文实际上是解释、呼应前面讲的「无所不通」这个意思。他的德行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因为这是圣人,圣人的那种风范是天下百姓最好的榜样,大家都敬佩他、景仰他、效法他,都服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领导,所以天下大治。因为人心都能像圣王那样断恶修善,所以天下人有福,感应得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真正是和谐世界。玄宗的《注解》说,「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这句诗经的意思取的什么?「德教流行」,圣人的德行、圣人的教育教化能在世间推行,所接受教化的这些大众没有不佩服、敬服这位明王的道义。服义是服明王之义,是服天子,周文王他的德行。而从化,从就是服从、跟从,学习这位圣王而受到转化,原来有这些习气毛病,都改正过来,都不再自私自利,都能够大公无私,都能够以爱心对待所有的人,所以天下真的是太平。所以太平是果,因是什么?因是天子到百姓从上而下修行德行,修身慎行,修身慎行要通过教育,所以推广圣贤教育就非常重要。所以《礼记.学记》当中说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庶人,就是从上到下,都是要以修身为本,修身慎行,修养德行,自己修养德行,从而教化大众,就是教学为先。这样的政治就是《孝经》里讲的圣治,以圣道治理天下当然天下和谐,这都是孝道的感应。所以「感应章」所讲的这个道理就是讲的是因果,圣人以孝道来教化百姓,百姓能够落实孝道,人人想到敬父母、敬祖先,修身慎行,自然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这是「感应章」,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