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4)

所以有人统计,这是专家统计,如果是你吃一天的素食,一个人吃一天素食,跟一个人吃一天的肉食,他们两个人对於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什么区别?假如这个人是一样的,他自己排放二氧化碳是一样的,但是他所吃的肉食,肉


  所以有人统计,这是专家统计,如果是你吃一天的素食,一个人吃一天素食,跟一个人吃一天的肉食,他们两个人对於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什么区别?假如这个人是一样的,他自己排放二氧化碳是一样的,但是他所吃的肉食,肉食来自於动物,动物排放二氧化碳很多,这些二氧化碳要吸收要通过种树,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吃一天肉食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要种多少树才能够把二氧化碳吸收掉?统计要种植一百八十棵至三百六十棵树,才能够把这些通过吃肉所多排的二氧化碳给吸收掉,也就是说你要是这一天吃素,就等於种了一百八十棵至三百六十棵的树这种功德,这就是环保。如果吃一餐?一餐除以三,一日三餐,吃一餐你等於种了六十棵至一百二十棵的树,这不就环保吗?所以这也是孝道,这是孝敬我们父母、孝敬人类、孝敬自然,这个孝是一体的观念,跟一切人,不仅是现在人,而且后世的子孙是一体的。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我现在满足口欲吃很多肉,就等於是造成对后世子孙的伤害,他们将来要受温室效应的苦比我更多,这就没有一体的观念,跟自然不能一体。更何况人天生下来就应该是吃素的,譬如说他的肠子是人体身高的四到五倍,这么长的肠子是应该吃素食,因为肉食,这个肉吃到肠子里头它慢慢的排出来,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排得出来,它就会在肠子里会发酵、会腐败,造成病变。所以人你看不像肉食动物,像老虎、豹子、狼它们这个肠都很短,所以肉食吃进去很快排出来,不会产生什么病变。不像人类,人类他的构造本身就应该吃素的。所以处处要想到天地,事天地,事是事奉天地,事奉天地就像事奉父母一样,所以移事父母之孝而事天地。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汕头市的素食馆的老板,他就是对自然非常的爱护,提倡素食、鼓励环保,而且自己以身作则。他的这个素食店所用的打包的这些餐盒都是用环保的,他跟我讲,说处处他们所有的小节,像塑料袋他们不用,用什么?用那种环保的编织袋。这些小的东西里面都处处想到维护自然界的长久,这就是移父母之孝而事天地。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长幼顺,故上下治』,这是讲到对待兄弟或者是长辈与晚辈,可能是年龄上的或者是辈分上的,这都分长幼,长幼有序,长者先,幼者后。幼小的就要恭顺长辈、兄长,有了这种恭顺之心,事奉自己的兄长,「故上下治」,上下这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国家里面有各级的官员,都有上下高低等级的分别,都要用这种长幼有序的悌道,这样的话上下治,治就是安定,上下能够和睦、能够安定,这是孝悌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唐玄宗的《注解》说,「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君这是讲到国君、天子,现在讲国家领导人,他能尊诸父,这个诸父就是不仅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父亲当然要尊敬,这是孝道,对待父亲的兄弟,伯父和叔父,也像对自己父亲一样,他们是诸父。再扩展,这家族里面所有的跟父亲同辈的人这都是诸父,也包括女性,这个父涵盖了父母。所以对於自己的姨妈就像对自己妈妈,对自己的姑妈也像对自己妈妈,对待所有的长辈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兄长,自己的兄长当然要尊敬。

  一般来讲古代继承帝位都是长子,所以长子继位,当然他自己没有亲生的兄长,但是他有堂兄、表兄,他们都要尊重,就像尊重自己的兄长一样。他们确实也是兄长,而且所有跟我同辈的、比我年长的都是诸兄,兄和姐姐都是一样的,让他们先。所谓「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也就是《弟子规》上讲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对待所有的跟父母一辈的人都像侍奉父母一样,对待所有跟兄长、姐姐同辈的人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同胞的兄姐一样。当然这里也包括对待晚辈,事诸幼,自己的晚辈,幼小的,就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对待比自己年纪小的同辈人,像对待自己弟弟妹妹一样。把孝悌给扩展了,乃至对天下人都是这个原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这里尤其是讲到做帝王的,能够对一切老人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对一切幼小的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这一种存心这就是以孝治天下,必定可以让天下大治、社会和谐,所以天下可运於掌,你治理天下容易,叫易如反掌。为什么?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孝悌就是天性。所以这里讲,「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长幼之道这就是天性,天生他自然就有长和幼的区分,不是人为创造的,它是自然的一种现象,这叫道。道就是自然,符合道的就叫德。所以在长幼里头能够做到长幼有序、长惠幼顺,当兄长的要对於做弟弟妹妹的要仁爱,当弟弟妹妹的要恭顺,这就是德,符合道的就是德。用这种悌道来对政治,在政治上各级的官员也能够做到长幼有序,官职上分高低贵贱,高低也有序。君人之化,君就是国君、天子,人就是人民,从上到下都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安定和睦。

  所以下面说,经文里讲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能够对父母尽孝,对兄长行悌道,孝悌做得很好,事天地也就能够明察,明察天地也就能洞悉宇宙人生真相,这就「神明彰矣」。这神我们刚才解释,神跟圣是一个意思,神人就是圣人,他能够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就是明白、就是智慧,彰就是显发出来,你就能够智慧显发,你能够明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你就成圣人。这里唐玄宗《注解》注得很好,他说「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佑,故曰彰也」。他讲到对天地能够明察,样样事情,无论大小,都能顺著天地,顺著天地就顺著性德、顺著本性、顺著道而行事,这叫事天地,能明察,样样都没有违背自然,这就是可以得到神感至诚。在《书经》里面讲的「至诚感神」,它是这个意思,神感至诚就是至诚感神。这个诚怎么得来的?因为有智慧,通过明察他就有诚。什么是诚?清朝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里面为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那时候就叫诚。所以心里面还有一念这个诚就被破坏,只有把内心里的念头放下,这就是佛在《华严经》里讲的妄想执著,把它放下,然后才能够让自性的智慧、德相显现,那个智慧就是明察。所以在《中庸》里面讲,「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以能够真诚到极处,这至诚,内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更不要说内心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有贪瞋痴慢的烦恼,那些都是障碍真诚的,统统都没有,在无思无虑处感格天地,这就有感应。为什么感应?智慧现前,这个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原来被我们的妄想执著障碍,现在妄想执著没有了,智慧现前,诚则明矣,明就是智慧。明则诚矣,有了智慧他就会保持他的真诚、保持至诚,而能够跟天地感通。所以至诚感神,这个神也指的是天地,也就是老子讲的,他跟天地混为一体,他成圣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