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条,『丧则致其哀』,在唐玄宗注解里面讲,「擗踊哭泣,尽其哀情」。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人生确实自古谁无死,如果父母过世,当然做儿女的是非常的哀痛。哀痛这是一种心情,因为孝子想到,从小到大自己蒙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恩德比山高、比海深,自己长大了,就很想为父母做奉养来报恩,可是父母却偏偏离我们而去,想要报恩也没有机会,这是古德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留,所以儿女当然非常的哀痛,哀痛到捶胸顿足的哭泣,擗踊,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顿足,这都是因为哀痛表现出来的样子。整日的哭泣,这是尽其哀情,父母与儿女的情意,这是儿女有厚道的心。做人要有厚道,是知恩必报。古人心都很厚道,所以总想著要报恩,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莫过於父母,所以当父母离开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表现出那种哀伤,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晚上也睡不好觉,因为他没有心思去吃饭、喝水、睡眠,整日整夜的哭泣,这是他自然的那种情感流露。当然这种情形也不可以太长时间,所以《孝经》里面最后一章,「丧亲章」中给我们说明,这种哭泣,不吃饭、不喝水的,不能够超过三天,因为超过三天身体就不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虽然有哀痛,但是不可以超过三日,三日之后必定要吃饭、要喝水,要进入正常的生活,这是丧则致其哀。 底下讲到,『祭则致其严』,这是父母走了以后要祭祀父母,祭祀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祭祀当中能够庄严肃穆,表达自己对於父母、对於先人的那种恭敬心。唐玄宗在注解当中说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到祭祀,父母从出殡之后,这是埋葬了,就要定期的祭祀。一般来讲都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当中,古人有的在父母陵墓旁边,或者有的人在自己家里,这三年之内也不去做官,也不搞任何享乐的生活,每日思念父母恩德,常想著自己如何报父母恩,要立德立身,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常常做这个思惟,要三年。所谓《弟子规》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说到这三年当中我们不能够有任何享受,即使是有喜事也没有快乐,为什么?因为心中有这种哀痛,常常的悲咽,悲咽就是哭泣,因为思念父母而有这种哀情。三年之后每一年都要有定期的祭祀,祭祀一般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祠堂就是祭祀的地方。从自己的始祖开始,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祖先,祖先,自己家有一个开始的祖先,叫始祖,到自己去世的父母,这每一位祖先都有立席的牌位,或者是有一个总的牌位。定期祭祀当中,一般我们讲祭祀的日子有清明节、有中元节、有冬至节。清明一般讲四月五号,一般人都扫墓,扫墓不是在祠堂当中祭祀,而是到父母的墓地那里去祭祀。中元节,这是七月十五,农历的七月十五,冬至节,这是年底。都是祭祀父母的日子,在祭祀当中追忆父母对我这一生养育之恩。 父母上面还有父母,我们一代一代的祖先都对我有恩德,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他们的恩德、他们的福荫让我也能够享受到,我之所以有今天,真的是祖宗之德,常常这么个思惟方法,所以人心就厚道。所以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能够祭祀祖先,人心就厚道、就纯朴。为什么?你想想,祖先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根本,我们的家族是一棵大树,从祖先那里长起来,这是有根本。常常我们想到根本,想到我今天之所以是枝繁叶茂,家族也是能够这样的昌盛,是因为有根,我们要报本反始,要回到根上来,祖先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祭祀,这是一种报恩的思想。人能够常常有这种报恩心,报本反始的心,这个德就厚,人心就朴实。所以人人都能如此,这民族也就能够有福分。所以民德归厚,整个民族来讲,他们百姓的德行都变得很厚道,有厚道这个德行就有福报,所以民族能够长盛不衰。所以你看看中国人都讲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想到我们整个民族最初的祖先,炎帝、黄帝,用他们两位来做代表,我们讲三皇五帝,用炎黄二帝来做代表,炎黄二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他们的祖先还有,最早的有记载的是伏羲氏,我们都给他立牌位,都祭祀他,你想想我们这个民族的民心多么淳厚。所以中国,这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没有说变得四分五裂,依然是维持大一统,这我们就想像到这是因为民族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孝道的文化。百姓能够有著报本反始的思想,能够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所以它才能够长盛不衰,而且是历久弥新,这个是其他文明没有的。我们通常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文明现在都没有了,都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你看到现在仍然有著强盛的生命力,原因真的是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道统太好,让我们能够遵循孝道,祭祀祖先,不忘本。 古人对祭祀这个礼非常的看重,这是因为对祖先真的有那分恭敬心。所以玄宗这里讲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个斋戒是在祭祀之前提前三天就要斋戒沐浴,夫妻之间不能够同房,这三天都要过著清净的生活,身体清净心里才能够清净。所以斋戒是戒我们的身的行为,帮助我们心得清净,沐浴是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古人,特别是北方,不是天天洗澡,在记载上有说到,一个月,我们说三十天,一般十天洗一次,从初一到初十,这第一个十天,叫做上浣,浣洗的浣,三点水一个完字,或者古字是三点水一个干字,这个浣就是洗浴,叫上浣,第二个十天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上中下这三旬,只洗这三次。当然在沐浴的时候同时也就换洗衣服,而在祭祀的时候必定也要沐浴。所以平时不是沐浴的日子,为了祭祀也要沐浴,这都是表示恭敬。明发不寐,这个明发,这是讲到整个晚上,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这叫明发,都不睡觉,这是保持自己的那种清净恭敬的心理,因为人一睡觉难免就会怠慢,就会放逸。古人你看,为了祭祀,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种行为,这是表示对祖宗的恭敬。这种恭敬完全出自赤诚的孝心,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这种赤诚的孝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的孝心仍然不改变,像周文王对他的父亲一样,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所以文王有这样的圣德,才感得周朝基业能够绵延八百载而不衰,有这样的厚福才有这样长久的家业。 底下经文当中说到,『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讲到五者,就是前面说到的,孝子之事亲有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你看这五个方面都讲到一个「致」字,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这个致字就是尽,尽心尽力的意思,如果不能够尽心尽力,这个诚心总少了一些。所以这五者,五个各方面都要尽力的去做到,能够尽力的做到才能够称为「事亲」,侍奉双亲。所以一个孝子侍奉双亲,他要真正有这分赤诚的孝心,自然他在这五个方面才能做到。如果这五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有缺失,「五者阙一」,这是唐玄宗讲的,「则未为能」,这就是不能称为事亲。所以五者都要圆备,都要具足,才能够称为能事亲。什么叫做备?备是圆满。事上如何圆满?那是要我们心要圆满,对待父母那个心真正是恭敬到极处,所以在事上也自自然然做到圆满,这里面没有造作的成分,自然而然的,这是本性本善自然流露。这是讲到孝子事亲这五个方面。底下经文继续说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